阅读历史 |

第353章 第四十四结束汉匈四百年纷争之名将(求月票)(1 / 2)

加入书签

乱世中多种灾害混在一处,若没有一个清廉、高效的官府,关中很快便会率乏饥馑,百姓相食。

历史上关中残破,便是因为缺少一位雄心壮志的诸侯。

如今张瑞补上了这个空缺,官府强力治理之下,各自灾害的损失都被压制到了最低的程度。

因而关中人口多达百万,远比历史上八百里秦川人烟死绝要繁华太多。

人口多也意味着需要关注的问题多。

张瑞转而望向长安令张既,问道:“前京兆尹袁涣曾与孤言,需预防长安瘟疫,卿可有防备?”

张既拱手,回道:“官府已集中焚烧所有尸体,又请名医为指导,设置有各种防疫措施。”

“哦?有何防备。”

“以芳香辟疫为主。苍术、白术熏烧可以去湿,防疫。于屋内熏烧,可以净屋舍、除疫病。加艾叶一起燃烧,还能避免蚊虫。亦可赠加其他药物,制成香包佩戴。官府已制数万份,无偿发于百姓。”

“此为名医张仲景所言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能除恶气,弭灾疹。”

听闻张仲景之名,张瑞大喜过望,问道:“张仲景如今身在长安?”

汉末两大名医,华佗与张仲景,后世人无人不知。

华佗的医术拜曹操的“贡献”而淹没于历史当中。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却流出千年,成为后世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有这位名医在境内,能够活百姓无数。

张既见主公关切,立即拱手说道:“张仲景曾在长安停留,传授防疫之法后,便前往弘农救治百姓。”

张瑞立即吩咐道:“杨修,遣一名从事前往弘农,礼请张神医前来与孤一叙。”

杨修立即应诺,前往安排锦衣卫与从事一同前往弘农。

随后张瑞才向张既问道:“张仲景为何会在弘农?”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人氏,出身庶族寒门,其父曾出仕汉室。”

“自灵帝朝以来,疫情泛滥,尤以建宁四年(171年)、熹平二年(173年)、光和二年(179年)、光和五年(182年)、中平二年(185年)为甚。”

“张仲景所居之南阳更是灾情重区。据张仲景所言,其宗族素多,有二百余人。疫情爆发,未及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其人自幼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有学医救民之宏愿。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十岁之际便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及医术略有所成,便游历各地,研究古籍,以期能获救治伤寒之法。”

“董卓为虐之际,百姓西逃,流离死道路。张仲景乃在弘农境内救治百姓。只因听闻长安在防治疫情,方来此短暂教导百姓。在官府采纳其建言后,张仲景便再次返回弘农。”

弘农在潼关与函谷关之间,张仲景不可能翻山越河而去,被找到只是时间问题。

张瑞放心的松了口气,转而继续谈及旱灾,望向京兆尹司马朗问道:“蝗灾、旱灾皆已有所防治,旱灾中百万灾民当如何安置?”

在解决了蝗灾与瘟疫之后,司马朗的压力骤然减轻许多,说道:“只要无后续灾害。旱灾百姓无非施粮赈济而已。虽灾民百万,其中二十余万乃是京兆尹在藉百姓。官府贷粮,彼辈能安稳渡过旱灾。”

“余下八十八万灾民,十万前往左冯翊屯田。五十万陆续移居西河。余下十余万皆受雇于豪族及徭役,在长安兴修城池。”

“只需平稳供粮,灾年可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