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氐族与诸夏之同(1 / 2)
马超所报缴获,很有羌、氐两族的特色。
其中羌族既不是完全的游牧民族,也不是完全的农耕民族。这个民族以擅长牧羊而闻名,却又懂得插秧种田。
所以马超的缴获中既有牛羊,也有谷物。
当然这些谷物多出自氐族。
氐族在《汉书·地理志》中名为夷种,氐之所居,故曰氐道。但这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耕民族,姓氏也皆为汉姓。
为安置氐人,汉室在氐族聚居区设置的道、县有河池县、武都道、氐道、故道、平乐道、沮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甸氐道、阴平道、刚氐道、湔氐道、略阳道等。
其中刚氐道、甸氐道属广汉郡,湔氐道属蜀郡,其余的全在武都郡、陇西郡、阴平郡。
这些郡县当中如下辨、武都、陇西、阴平、蜀郡、广汉郡都是熟悉三国的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而且在后世,这些郡国中居住的也基本是诸夏百姓,完全不闻氐人之名。
原因不是诸夏将氐人杀的干干净净,而是氐人完全融入了诸夏当中。
这两个民族实在太像、太容易融合,氐人以农耕为业,以汉姓为姓氏。
双方除了民族服饰、民间习俗与庆祝节日略有区别外,连使用的语言都相同。《魏略·西戎传》记载其与诸夏杂居,则言汉话。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
此外肤色、发色、瞳孔与诸夏也没有很大差异。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这一点即便后世米帝亦极为认同,一个个智囊团提交报告,认为诸夏是个文明,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
所以张瑞觉得针对氐族,不应该以杀戮为主,而应该推行教化,移风易俗,最终融入诸夏文明当中。
逐渐改变其“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嫂”之类的陋俗。历史上从苻坚推行礼教后,氐人就已经做到“婚姻备六礼,知书疏”,俗与中夏同。显然这一点不难做到。
另外关于改变氐人的服装打扮,张瑞觉得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无需官府用法令规定。
这点有太多的案例可循,在后世,曾经有段时间,举国都觉得绿色军装裤就是时尚与潮流。几十年后,不分民族,都觉得黑丝就是人间真理。而旗袍更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印记,是当时所有民族都认为最美的服饰。这些服饰的改变与流行,没有任何政令的推动。
目光转回当下,张瑞当初以白色发带为蔡琰束的发髻,成为征西将军府治下妇人最流行的发型。
想要移风易俗,有时候只需要一点点美感以及当权者的喜好,很容易便能风靡民间。
想着,张瑞对马超问道:“除羌族外,尔如何看待氐族?”
马超整理了一下思绪,回道:“氐族土地险阻,有麻田,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出紬、绢、精布、漆、蜡、椒等。其人半秦,多勇戆。有瞿堆百顷险势,氐傁常依之为叛。”
越听张瑞越觉得自己所思可行。这完全就是居住在山地的诸夏嘛!种麻织布,善种田垦殖,养猪、养牛、养马、驴、骡,还能制作漆器与绢布,与诸夏哪有什么区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