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壬辰倭乱(16)第一次平壤之战(下)(1 / 2)
至6月底,大明向朝鲜投入的兵力不过3500人,这么点人在朝鲜君臣眼中根本不能与倭寇抗衡,然而此刻大明朝廷是铁了心一定要拖下去了,不论朝鲜怎么请求派兵都只是给出模棱两可的答复。
然而,辽阳副总兵衔的祖承训却不这么认为,他自持勇武,因此过去一直和人高马大的蒙古、女真部落作战,因此看不上身材瘦弱如猴子的日军。
祖承训的出身并不好,宣德五年(1430年),宁远城(今辽宁兴城)筑成当年,原籍南直隶滁州的军卒祖庆因为在淮西活不下去才率全家老小迁居至此,至此祖氏开始在辽东繁衍。
因为出身的问题,祖承训此人很迷信,此前又一次随李成梁出战女真前,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他此次会有大富贵,时祖承训不以为然。
祖承训此人是李成梁家丁出身,虽然早有勇名,不过在众人皆悍勇的辽东军中也不是非常显眼。
但是此战中他斩杀一名诸将束手无策的悍勇胡将,他也因为胆略过人且骁勇善战为李成梁看重,加封其为副总兵,正式开始了祖家明末升级副本。
回去之后他便将那名算命先生接到身边以礼相待,此次出征朝鲜他也将其待在身边。
据他的推算说7月初7是大胜的好日子,祖承训对此深信不疑。然而彼时正是朝鲜的雨季,朝鲜已经接连下了好几天的雨了,道路湿滑泥泞不堪,并不适合骑兵作战。
作为朝鲜都体察使的柳成龙和朝鲜都元帅的金命元都劝说其不要进兵,但是祖承训却不以然,甚至说“3万辽东铁骑足以破10万鞑子,我这3000兵马难道连2万倭寇都解决不了吗?”
彼时的大明确实有资格自信,但是没想到“3万辽东铁骑破10万鞑子”的口号,在50年后竟然被大清反过来利用,喊出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宣传,反过来吓唬起明军来。
恰逢此时,朝鲜官员们又开始作死。
朝鲜平安道顺安郡郡守黄瑗传来消息,声称平壤的日军南下调走了大半,留在平壤的部队不过千余,平壤城头甚至已经看不到日军了。
纵观两次万历朝鲜之役,你会发现朝鲜的上层官员总是怕自己的国家死的不彻底,在军国大事上忽悠起上面人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要知道顺安郡紧挨着平壤,本就是平壤的卫星城,照理来说他们获得的情报应该是最准确的,可是却在这个时候向李昖提供了错误的情报,其中的缘由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事实上,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是目前日军中最突出的部分,其后面黄海道黑田长政的第三军团尚未扫清寰宇,加藤清正正与花房正幸一道负责咸镜道的扫荡工作。
由于小早川隆景、蜂须贺家政受困晋州,使得原本负责扫荡忠清道即可北上的福岛正则不得不承担起对全罗道的清扫任务,不能及时北上填补京畿道的空缺。….而作为总大将的丰臣秀次和第九军团总大将的丰臣秀胜,因为晋州的问题还没有北上京畿道。换句话说,现在的京畿道内是没有一只成编制的日军的。
这就直接导致日军在京畿道出现了权利真空,这就使得京畿道地区的义军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现在负责王京驻守的是大村喜前1000人,根本没有余力管周围的城市。面对这样的情况,小西行长和松浦镇信商议,让有马晴信和五岛纯玄领着3000兵力南下,支援孤城汉阳。
这或许就是黄瑗所报有大股日军南下的信息出处,至于城头看不到日军,则是因为这几日来连日大雨,大部分日军都没有上城驻守的缘故,谁承想就闹了这么大的一个乌龙。
由于后方粮道被断,黑田长政和小西行长对平安道和黄海道的攻势已经放缓,要不是有丰春家船队通过海路将补给送到咸镜道,恐怕连花房正幸、加藤清正都得饿肚子。
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一直是此前日军对朝作战的主力,忠州之战虽然得胜,但是面对的是朝鲜最精锐的8000禁军,损失还是不小的。
而之后的临津江之战,大同江之战都有一定的损伤,眼下在平壤城内的部队虽然没有只剩千余这么夸张,但是也已经不足万数了。
但是平壤城内有小西行长收拢的朝鲜仆从军3500名,这些人打硬仗或许不行,但是顺风仗还是当其力的。
然而对于这一切祖承训并不知情,黄瑗的情报让他觉得正应证了那位仙人的话,随即力排众议决定从义州出阵。
人家大明天兵都出兵了,作为麾下的朝鲜怎么好意思让人家自己去呢,金命元无奈只能组织了一只3000人军势与祖承训一同南下。
然而当祖承训赶到顺安西北的嘉山时候,遇到了一些从南逃向北方的朝鲜人。
当听闻他们是从平壤城内逃出来的时候,他便向他们询问南方的情况,主要是平壤城内的情况。
来人答复道“城内粮食已经不足食用,日军强征我等粮秣,还将我等贱民全数赶了出来。”
朝鲜逃民的答复无疑给了祖承训一剂强心剂,在他看来这是日军后路被阻断,军粮运不上来的表现,这更加坚定了其奇袭平壤的决定。
可是等到其到了顺安,却从己方的探子这边得到情报说城内最起码还有万余贼寇,并不是顺安郡郡守黄瑗所报的不足千人。
照理来说此刻明军只有3000众,虽然都是骑兵,可是城内的日军足有万余人,人数是明军的两倍。
而且日军坐拥平壤地利,就算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把门一关还不能阻挡你大明的攻势吗?M..coM
因此听到这个情报的麾下部将无不劝说其放弃袭击平壤的计划,认为骑兵攻城是舍本逐末。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拖延日军北上的步伐,既然如此不如先固守顺安,再寻机野战建功。….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日军骑兵数量不足,再加上体型上的绝对差距,辽东精锐铁骑冲击日军步卒十拿九稳,但是这项提议被祖承训拒绝了。
在祖承训看来,日军拥有万余众却不北上,就连临近的顺安都没拔掉,恰恰应证了他们因为饥饿已经缺乏战斗力了。
眼下在平壤城内的不足万余倭寇,而是万余个军功凭证,只要自己冲进城内便可立下不世之功。
在开战之前,他特意又一次询问了跟在自己身边的大师,得到的答复之后,他便下令明军次日破晓便开始攻城,攻破平壤之后再吃早饭。
7月6日夜,天气并没有如4日、5日那样放晴,平壤这边又开始下雨。面对这种情况麾下千户郭梦征等人又一次劝说祖承训放弃计划。
但是已经被大师忽悠瘸了的祖承训,再加上日军缺粮的情报,让他对此战的胜利坚信不疑,因此他强令诸将做好出战的准备。
7日一早天气依旧没有放晴,由于下雨的缘故,平壤周围的山谷起了一些雾气,成了明军绝好的掩护。
历史上对于这段历史的描述有些差异,朝鲜的官方食疗《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认为祖承训之败是因为被日军提前探明了情报,这才在平壤城内中了埋伏所致。
而明人诸葛元声的《两朝平攘录》则认为是连日下雨使得明军骑兵马蹄受损,再加上日军主动袭击安营扎寨的明军时候,人人佩戴面具,马匹都带着、、面具惊吓到了明军士卒这才导致的溃败。
而朝鲜都检查使柳成龙在自己的《惩毖录》中明确记载,根据前方溃卒的回报,日军对于明军突袭平壤起初是准备的。
彼时朝鲜的外戚,李昖的小舅子兼女儿的亲家,朝鲜兵曹佐郎朴东亮在记录壬辰倭乱的《寄斋史草》中,甚至记载明军用大炮轰破平壤城门发动袭击的记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