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郑芝龙领命(1 / 2)
除了料罗湾海战外,圣旨里还着重提到了郑家开拓台湾的功劳。
这些年在郑家的主导下,东南沿海十多万人移居台湾,使得台湾逐渐开始显露出生机。然而那里仍然十分荒凉,南部还被荷兰人占据着,朝廷对于这块海外的地盘也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如今圣旨上特地表扬了郑家的贡献,并且是封爵的两大功劳之一,不禁让三人感慨万千。
郑鸿逵叹道:“朝廷这是怎么了?好像突然重视水师了,对福建这边的事情也了如指掌。”
郑芝龙、郑森父子也有同感。
他们哪里知道,朱慈烺为了避免郑芝龙被人说成是无功受禄,白捡了一个“南安伯”,特意在奏折上替郑芝龙罗列了这两样功劳,后来被崇祯加进了圣旨中。
也许在朝廷大臣们看来,这些功劳算不了什么。然而张航是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待郑芝龙的,在他的心目中,这两样功劳无疑都极其重要,可以说远超明朝很多封伯、封侯将领的战功。可惜在这个时代,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很少。
但不管怎样,朱慈烺必须告诉大家:郑芝龙是因为功劳而被封爵的,绝对不是平白无故地受封。他希望能用这道圣旨来堵住悠悠众口。
书房里,虽然三个人都对这道不期而至的圣旨感到困惑,但“南安伯”的封爵就摆在那里,这可是难得的殊荣,连抗倭名将戚继光都不曾得到呢。
郑鸿逵、郑森都向郑芝龙表示祝贺,郑芝龙乐呵呵地接受了。
郑鸿逵又提出一个疑问:“兄长既然封爵,理应亲自带兵出征。皇上为何要指派森儿为主将呢?森儿毕竟还年轻,经验也稍显不足,皇上就不怕误了大事?”
说实话,郑芝龙对此也不太理解,但是能接受。毕竟他最看重的长子如今受到朝廷重用,有出息了,他这个当父亲的自然很欣慰。这么一想,他本人是否领兵出征,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郑芝龙也清楚儿子还年轻,但这个问题其实并不要紧,他对郑鸿逵说:“朝廷不是要求你和森儿同往吗?这一路上,你给他掌舵,有什么问题,帮他多盯着点。”
郑鸿逵点点头:“这个我肯定会的,请兄长放心。”
郑森此时激动万分,自己年纪轻轻就被朝廷委以重任,参与到迎战满清的战斗中,这无疑是个难得的历练机会。
不过,郑森心中也有个疑问,他问郑芝龙:“父亲这次打算让我带多少船只去参战?”
郑芝龙沉吟着:要不要将自己的家底交出去呢?
从他的本意来说,当然要注意保存实力。朝廷以前也曾经想过要征用他的船队,都被他敷衍过去了。
然而这次的情况大不相同,朝廷给他封了爵,十分够意思,他再藏着掖着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而且圣旨里也说了,郑氏水师如果能立下大功,郑家人还能获得更多爵位。
这一点对郑芝龙来说颇具诱惑力。因为大明封爵的,大都是立国之初,跟着太祖、成祖立下大功的将领,后来封爵的就非常少了。
因此,如果郑家能有多人封爵,绝对称得上光宗耀祖、无上荣光,而眼下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思考了好一阵,郑芝龙咬咬牙,做出了决定:“朝廷大军这次出征,不仅粮草依赖水师运送,而且还要求水师助战,此事非同小可,船只少了恐怕难当此任。我决定将七成的船只和人马交给你们指挥,你们都要好好干,给郑家争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