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6章 十年寒窗无人问(2 / 2)

加入书签

魁星一脚站鳌头,一脚踏星斗,右手握笔,左手拿着一个墨斗,取的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美好期盼。

古代科举时,魁星相伴被视为最好的运气,寓意“试”途光明。

在古代,很多地方也都建有魁星阁,每逢科举前,儒生们都要去拜一拜。

魁星也叫奎星,有两种解释,一是星宿名称,魁星在古代是被视为主宰文运功名的星神。

另一个则指的是人,魁星所处的具体朝代与他的名字已经不可考据,但传说其人曾连中三元,也就是解元、会元、状元。

所以古代文人每逢考试,亲友们都会祝其一举夺魁。

在魁星两侧还刻有《琵琶记》中的两句诗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宋伯,您这箱子不错啊,是清代老黄花梨的料子,并且保存的极好,不知您花多少钱买的?”

老宋端起茶杯嘿嘿一笑:“你猜猜?”

沈愈稍稍思索了下:“明清家具现在很抢手,按照价值高低排列,又叫紫,黄,红。

“其中价值最高的自然为小叶紫檀,第二就是这黄花梨了,这箱子若是我来估价的话,至少也在三十万这块。”

老宋伸出三根手指:“三万!掏老宅子时买下的。”

沈愈笑道:“那恭喜您了,价格翻十倍,您这真可说是捡了一个大漏。”

老宋把沈愈拉回桃木太师椅上,“这算是个漏,但是大漏就算不上了,我说的大漏不是指这箱子,而是在箱子里面。”

老宋说完,将箱子慢慢打开,想了想又在裤兜里取出一个手帕,将手心里的汗擦干后,才小心翼翼在箱子里抱出一个山形的瓷器来。

这是一个笔架,确切的说是一个瓷质的笔架。

笔架亦称笔搁,笔格,笔架山,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文人放在案头用来架笔的一个器具。

文房四宝中虽然没有它,但它在文人书房中却是属于不可或缺的东西。

因为写文章或者写字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构思,但是毛笔蘸了墨汁后又不能平放,必须要有东西架着才能不污染桌面或者纸张,笔架由此而生。

笔架在古代材质甚多,贵重的有珐琅,珊瑚,名玉,普通的多为瓷,石,木。

但老宋拿出来的这个瓷质笔架可不普通,为五峰山状,中峰略高,两侧山峰渐低。

其造型古朴大方,轮廓柔和流畅。

最重要的一点,这笔架满身开片,颜色为粉青。

“您等等,不要放在茶几上,您把它放到这张桌子上。”沈愈急速将角落中的小型红木方桌拉了出来。

这张桌子,沈愈是参考博古堂的鉴赏桌后自己制作的一个防摔桌,很安全,瓷器放上去基本没有滚落的危险。

老宋慢慢将瓷质笔架放到桌上,然后轻轻弹了一下笔架,笔架顿时发出一声非常好听的清脆声响。

“瓷音清亮,难道您淘到一个哥窑笔架?”沈愈咽了口唾沫轻声问道。

老宋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要不是它,你宋伯我怎么会说这花梨木箱子都不算大漏呢?”

“您老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若这笔架真是哥窑真器,您怕是真如那箱子上刻的古诗一般,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沈愈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宋伯简直是神了。

这才几天啊,就从“送财大爷”化为捡漏大神,沈愈一时半会还真没回过神来。

倒不是说沈愈看不起人,实在是这宋大爷打眼次数太多了,就沈愈知道的,至少也得二十多次,还是连续打眼。

因为这一点,沈愈很多次都没有收他的鉴定费。

就几天没见,人家花三万块钱捡漏一个价值三十万的清代花梨木书箱不说,还在书箱里取出一个哥窑笔架来,这任谁也得说一句服气。

当然,沈愈不是说不希望老宋捡漏,他现在内心很是希望这是一个哥窑真器。

因为沈愈从来没见过哥窑真器,若这笔架是真的,他也算开一次眼。

就算在整个楚州旧货市场,这个江南最大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也只有贵为三大名店之一的《博古堂》有一个哥窑残器,还不轻易示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