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雍仲苯教(1 / 2)
不过,当南弓熏见到吐蕃人的骑兵后,刚才还颇有些轻视的心情立时产生了变化。
这竟然是一支重骑兵!
战马普遍不高,多半不到五尺,但身形矮壮,这都不算什么,战马竟然全部包裹在甲胄里!
眼下在碎叶军里,也就是博格达、博格拉、天山三个营头的重骑兵、重步兵换装了新式棉甲,那样的棉甲能够保证战马才长时间奔驰后还能保持战力,这还是碎叶军牧监经过十余年的精心培育才得来的不多战马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能力。
而吐蕃王国此时几乎所有的重骑兵都能达到这一点!
当然了,这也与生活在高原上的人普遍个子不高,身形又偏瘦有关,加上战马超乎寻常的耐力才能达到。
吐蕃桂军的甲胄以鳞甲配合锁子甲为主,鳞甲负责遮护胸背,而更柔软的锁子甲则遮护脖子、胳膊、肩部,战马则是一色的锁子甲!
以藏地的出产,在没有完成统一之前显然是无法与中原王朝抗衡的,但一旦完成统一,加上有出色的统帅加成,其实力还是十分强大的。
此时的吐蕃王国已经征服喜马拉雅山南麓诸国,加上印度河上游诸国,在冶炼之术上自然与来自波斯、罗马的有所融合,拿下吐谷浑、白兰羌后,因为这两个势力都靠着中原,显然又对中原帝国的冶炼之术有了借鉴。
当然了,以他们的实力,就算以举国之力也只能满足桂军的需要,不可能让广大的奴兵也拥有神兵利器。
由于这个原因,吐蕃骑兵在战斗时的战法就好像一个大杂烩!
慕容图珲这一千骑兵中,突前的三百骑显然是他的精锐,一色一张二尺长的骑枪,左手却是人手一根标枪!
这种装扮,显然与当下漠北草原诸部大相径庭了,漠北诸部就算有抵近肉搏之前的远程武器,也是一些骨朵、石斧之类的,短枪自然也有,但肯定没有大量出现,吐蕃人这样做显然是借鉴了波斯人的武备。
他们这样的战术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河上游完全没有敌手,那些地方或者丁口单薄,或者根本没有战马,而在此之前,吐蕃人几乎没有与大食人碰过面,至于同大唐的战斗,总体上来说他们还是处于下风的,但显然并没有惨败到接近亡国、类似于突厥人的那种地步。
否则,以高寒地带能养活的人口,他们早就灭亡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以唐军的战斗力,若是双方人数相当,这个世上完全没有对手,高仙芝打怛逻斯之战时,那可是两万对十万,而唐军一旦进入高原,士兵由于缺氧(他们自己并不知晓)导致的战斗力减退也让双方的战线始终只能维持在西海附近。
再深入高原,不是不能,力未逮也。
就是慕容图珲这支重骑兵,就算遇到精锐唐军也有一战之力,若是统帅得力的话,胜出的概率还颇高。
但他却遇到了碎叶军!
孙秀荣的碎叶军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视远程打击能力的部队,就算是骑兵,除了弓箭,也配备了抵近突袭的短弩!
原本五斗力的短弩,在这些年通过改变弩身、弩弦的材料以及进行增加滑轮等提升后,已经变成标准的七斗力步弓,但长度、重量却远不如步弓!
南弓熏的这一千人冲向吐蕃骑兵时,也不是一窝蜂胡乱冲的。
他亲自带领的五百重骑兵自不待说,突前的两百人都是一半虎枪兵、一半铁锏兵(用来对付武装到牙齿的重骑兵)的交错布置,左手都拿着已经提前上好弦的短弩!
这两百人短弩的力数已经达到了一石力的水准,就近击发后强劲的箭枝在抵近敌骑的位置射出后角度几乎是平直的!
而后面三百人则与前面两百人拉开了一段距离,在前面两百人准备用短弩射击时,他们会用弓箭进行抛射。
而再后面的普通骑兵营虽然号称“轻骑兵营”,但一身棉甲、骑枪、短弩的配置在这世界上依旧是可以当做“锐兵”的存在。
碎叶军屡试不爽的战法就是,以在重骑兵强横的冲击力切“碎”敌人的阵势,当敌人散乱后,后面的轻骑兵再杀入,那时,由于轻骑兵手里还有短弩,依旧是占据上风的局面!
“呜......”
南弓熏身边的传令兵吹响了手中准备射出弩箭的号令。
此时,双方的距离已经抵近到十丈!
几乎在同时,吐蕃骑兵的标枪、碎叶军的弩箭同时发出!
此时,如果有高速摄像机,就会发现双方中程武器的轨迹——碎叶军的弩箭以几乎平直的角度射出,飞行三十米后,产生的夹角不会超过五度,而吐蕃人的标枪则是标准的抛射!
碎叶军的重骑兵突前的两百人无论是战马还是骑兵都包裹着甲胄,加上头上的宽檐铁盔,对于用人力抛出、飞行了三十米后的标枪自有很好的防护力,但如果正好击中马头,虽然不会致命,但依旧会让惊扰战马,让其不听使唤四散奔逃。
此时,上面的骑士唯一要做的是拼命控制它超前奔,若是向两侧、向后奔逃,则会将己方的阵势弄得大乱。
而对于吐蕃骑兵来说,那几乎以平直角度劲射过来的箭枝一旦命中,那锥形的破甲箭头必然造成伤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