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英雄出少年(1 / 2)
听完武懿宗的话,武则天却微微点头。
看样子,应是觉得武懿宗所言,甚有道理:
“朕准奏,今日早朝,刚得知契丹部孙万荣,胆敢再犯我大周边境,李天一,你便作一首边塞征战之诗,限时一炷香,如何?”
“回陛下,晚生……遵旨!”
李天一其实已经猜到,武则天要出“沙场征战”有关的诗题。
毕竟万岁通天二年嘛,自然是要和契丹战一战的……
不然,去岁大周与契丹交战,十数万大周军队,惨死于硖石谷之耻,何时能血?
此时,武则天、武懿宗,还有在场朝臣们,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天一身上。
大殿之上,安静、严肃得有些压抑。
两个宫女走到殿前,摆上一个香案,插上一炷香,用以计时。
一炷香时间,简直是绰绰有余,李天一丝毫不担心时间。
他为难的,是到底写谁的诗……
作为一个现代人,李天一的诗词储备,可远不止唐诗宋词三百首。
他微闭双眼,心里却在纠结,选谁的边塞诗更妥当。
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等等……
还有一个中唐诗人,他虽不是边塞诗派,却留下了一首边塞诗,也算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很快,李天一便提笔,一气呵成,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并呈予成均监祭酒:
“此诗名叫《定风波》,请祭酒过目……”
“作诗”速度之快,令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
《定风波》乃是李天一特意起的诗名,取“平定风波”之意。
按常例,成均监祭酒会当着众人,先念出全诗,再予武则天过目。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第一句一出,满朝文武,包括不通诗文的武官,都眼前一亮。
一瞬间身临其境,看到如乌云压境般的敌军,和仿佛将要坍塌的城墙,气氛严肃,双方战事一触即发……
可这时,我军战士的铠甲,迎着云缝中照下来的阳光,竟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如同不灭之希望……
没错,李天一默写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诗鬼”李贺少有的边塞诗作《雁门太守行》,诗中这场雁门郡之乱,最终被大唐平息,也算是个好结局。
按时间推算,还有94年,李贺才会诞生在大唐,所以李天一可以放心地借用李贺的诗句,不用担心版权问题……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第二句一念出,众人侧耳静听,心内震撼……
军中号角声,在这秋色里,响彻云天,边关将士们迎敌苦战,丝丝血迹,都在寒夜中,凝为暗紫色……
足见沙场之悲壮,战斗之残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第三句一出,武则天的表情也有些惊讶了。
援军黑夜行军,半卷红旗,偃旗息鼓,只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近交战地,便击鼓助威,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可即便如此,将士们亦毫不气馁,勇往直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最后一句,祭酒一念出,一座皆惊……
经过前面三句诗的渲染,这一句,才进入了正题。
哪怕战事再艰难,为了报答国君的厚爱,将士们亦手执宝剑,英勇杀敌,为国而战,即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誓死报效朝廷。
这样一来,满腔热血、赤胆忠心的边塞将士,便跃然纸上……
如此好诗,纵是在场所有人加起来,也未必能作出。
祭酒念完此诗,爱不释手,叹曰:
“此诗构思奇巧,可堪鬼斧神工,果真……英雄出少年啊,我辈等垂垂老矣,望尘莫及……”
“承蒙祭酒谬赞,晚生愧不敢当……”
李天一向祭酒行了叉手礼,并谦虚了一句。
而一旁的武懿宗哑口无言,气得……脸都绿了。
可就算是气得不行,他也没有别的办法。
李天一这是当场奉旨作诗,众人皆为见证。
况且,在场诸位不乏饱学之士,还有吊书袋的老学究们,古往今来的著名、冷僻诗篇,他们都心中有数,李天一也绝不可能是背前人的生僻诗句。
论起来,李天一这扬名的机会,还是武懿宗替他求来的呢……
祭酒赏完此诗,还是不忘呈予武则天。
武则天将此诗看了好几遍,不住地点头:
“李天一,祭酒所言不假,你也无须谦虚……只是,朕素日听闻,你自小长在宋卿府上,连洛阳也没出过,更未曾到过边塞,也未见过沙场征战,又何来此妙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