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4章 头等大事(1 / 2)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南京,紫禁城。

文华殿,邱致中站在大殿之外,挡住了所有准备拜见皇上的文武大臣。

大殿之内,朱慈烺看着桌案上面的奏折发呆,摆在他面前亟待处理的有三件大事请。

第一件事情,处置好漕运的相关后续事宜,北方已经大乱,但漕运不能够停止,山东的德州将是一段时间以来漕运的重点,可不要小看漕运,不管是李自成占据京城,还是后金鞑子杀入关内,漕运都是维系山东防御最为关键的一环,只有将钱粮通过漕运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山东去,驻扎在那里的大军才有可能顽强抵御来自于外界的猛烈进攻。

第二件事情,确定内阁、六部、督查院等相关部门的主要官员,这一点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朱慈烺就算是有通天的能力,也没有办法维系整个大明王朝的正常运转,他需要一大帮能够处置朝廷事物的文武大臣,尽管这些人不一定忠心耿耿,认命官员的时候,内阁与六部可以重合,也就是说六部的尚书可以是内阁大臣,而六部之中,当下最为重要的是吏部、兵部和户部,这三个部门的尚书务必忠心耿耿,又有着强悍的能力。

第三件事情,整合南直隶境内的所有军队,朱慈烺已经掌控南京京营的军士,以及南京锦衣卫的军士,遗憾的是,南京京营军士战斗力过于孱弱,绝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还有就是**,至于说锦衣卫,名存实亡,杨文聪和李继周等人竭尽全力,也没有能够从中挑选出来多少有用的军士,当下整个南京的防务由杨文聪直接负责,五城兵马司协助,这样就能够基本保证南京城的安全。

南直隶境内有三支大军,分别由凤阳总督马士英、徐州总兵高杰和庐州总兵黄德功掌控,这三路大军的掌控难度都不是很大,略微难一些的是高杰及其麾下的大军,不过当下高杰不敢有任何的异动,要知道高杰曾经是李自成麾下的爱将,因为与李自成的妻子刑氏勾搭在一起,害怕被李自成发现,所以归顺了大明王朝,现如今李自成已经攻陷和占据了京城,声势正盛,高杰若是被李自成抓住,死的肯定很惨。

朱慈烺从徐州经过的时候,曾经想着见一见高杰,最终还是作罢,历史上的高杰此人,有些复杂,史书对其的评价以负面居多,南明时期,高杰飞扬跋扈,最终被张献忠义子许定国诱杀,导致南明在河南一带再无可以调遣的兵力,失去了与李自成、后金鞑子逐鹿中原的资本,不过史书对于刑氏的评价颇高,且刑氏对于高杰的举措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朱慈烺已经斩杀山东总兵刘泽清,在他的计划之中,有可能再次动手斩杀的唯有湖广总兵左良玉,其余的大都要争取过来,包括高杰。

亟待处置的这三件事情,一件都不轻松,而更大的事情,就是北方的局势。

李自成已经攻陷京城,不出意外,吴三桂将要归顺后金鞑子,后金鞑子很快就要入关作战,李自成是肯定打不过后金八旗军的,毕竟李自成在山西作战的时候元气大伤,拿下京城之后,没有时间修整,实事求是的说,就算是鼎盛时期的李自成,也不一定打得过后金的八旗军,何况是元气大伤的时候。

穿越的朱慈烺,对于李自成和后金八旗军的实力还是很清楚的,两边都有弱点,李自成这边是不用多说,虽然麾下军士号称百万,可战斗力不强,纪律性也不强,兵败如山倒,很快就要失去对京城的直接掌控,后金八旗军最大的弱点,就是兵力上面的不足。

根据朱慈烺对历史的回忆,明末时候,后金八旗军总兵力不过三十万左右,这里面还包括了为数众多的汉军,多尔衮接受吴三桂的投降率领大军入关作战的时候,也不敢倾巢出动,入关作战的总兵力不过十万人,占据京城和北直隶等地之后,还要分兵把手,外出作战的兵力就更少了,后来还是不断的吸纳归顺的汉军和李自成的大顺军军士,才勉强维持。

也就是说,后金以及多尔衮等人,并未做好统领中原的准备,只不过机缘巧合,才让后金能够问鼎中原。

穿越的朱慈烺,岂能错过如此之好的机会,他肯定要把握住,至少在湖广或者是山东一带,与后金的八旗军好好的干一仗,争取完败八旗军一路,这肯定让多尔衮无所适从,不敢轻易的涉足南方了。

所有的事情都有关联,任何一件事情做不好,影响的都是大局。

登基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皇帝,朱慈烺不能免俗,他必须要斟酌,如何用好身边的太监。

大明王朝的皇帝,大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重用最为信任的太监与文官集团对抗,通过太监集团与文官集团的对抗,皇帝居中协调,最大程度的掌控朝政的局势。

一般情况之下,太监是代表皇帝意志的,所以太监的飞扬跋扈,很多时候都得到了皇上的默许,这一点穿越的朱慈烺深有体会,他身边那么多人,文官集团的杨文聪、李邦华,武官集团的卢元达等人,偏偏比不上曹化淳,如果换做一个寻常的皇帝,肯定是更加的信任和依赖曹化淳,而冷淡杨文聪和卢元达等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