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九十二章 看看这丁晓剑究竟何德何能(1 / 2)

加入书签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的都捡点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黄袍加身,率军杀回都城汴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后,心里头就有了一个心结了。

同年,赵匡胤登基称帝,改元建隆,国号“宋”,仍定都汴京,史称宋朝或北宋。

此后,赵匡胤的心结越来越重。

大宋王朝的都城和后周王朝的都城一样,都是汴京,这令赵匡胤很不满意。

他是雄才大略之人,可不仅仅只是想换个地方摆脱柴荣的阴影,其实他看问题的眼光还是比较老道的。

这个汴京自古就是有名的“四战之地”。

四战之地,即所谓的四面平坦无险可守,极易受到攻击,而且是四面被攻击。

想想?住在这样一个都城里,赵匡胤的心又怎么能够安得了?

“四战之地”虽然乃兵家必争之地,但却非帝王所居之地。

都城乃是一个国家的中枢所在,一旦遇到突袭,那可就是极为凶险的大事啊!

再说了,赵匡胤之所以能够陈桥兵变成功,顺利带着后周禁军兵不血刃地返回都城,也正是因为汴京四周平坦,无险可守,否则的话,假若有个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想这么轻易的就成功,那可就两说了。

自己钻了空子,偷机取了巧,日日夜夜也就担心别人了,怕别人也和他一样,钻漏洞,偷了他的鸡。

所以自从他一登上皇位,心里头心心念念的就是,要把汴梁这个都城,迁到洛阳或者长安去。

可是赵匡胤登基称帝之后,国家并未大一统,他虽然将后周改成了大宋,可是大宋也仅仅只占据了中原地区的一小片儿,在大宋的南边和西边,有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较大的割据政权,而在北边,更是有着新兴强大的契丹辽国及辽国罩着的北汉。

而北汉就在黄河以北,离汴京也就只相隔了一条黄河而已,以赵匡胤建立宋朝时的实力,对北汉及契丹也不敢轻易招惹。

北方游牧民族强大的骑兵,向来都是南方政权的噩梦。

以南伐北,纵观历史,在明洪武之前,根本就没有成功的个案。

这可就更令赵匡胤寝食难安了。

等到大宋国力强盛了一些之后,可以对外用兵了,赵匡胤的宰相赵普所提出的对外用兵方略又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赵匡胤虽然很想先消灭了北汉,但他也知道,这样操作的话,风险太高。

可是若要执行先平南的计划,北面的虎狼之师又随时都有可能挥戈南下,即使有黄河天险,赵匡胤还是担心会守不住。

因此,赵匡胤在建立大宋之后,就陆续将全国的精锐之师全都汇集到了汴京,禁军数量后来多达80万之众,这就是“80万禁军”这个词的来历,其目的就是捍卫京畿。

80万禁军拱卫京师,这个事实,足矣体现出大宋皇帝住在汴京的皇城之内是多么的没有安全感!

所以说,赵匡胤自从继位之初,心里头一直心心念念的都是迁都。

今年三月,赵匡胤西巡洛阳祭祀先祖。

他生在洛阳,长在洛阳,自12岁离开洛阳之后,戎马半生,一直未曾回过洛阳,如今,君临天下后,衣锦还乡,可就更不想走了。

再加上洛阳山川关河的雄壮,让他在洛阳感到了非常明显的安全感。

于是乎,将都城迁到洛阳的想法,就更加的迫切了。

据险立都,不用繁冗守军就能自固,80万禁军腾出手来,实力一下子不就增强了好几倍吗?

于是,回到汴京之后,赵匡胤就提出了迁都之议。

怕遭人反对,他故意提出了两个都城备选地,一迁洛阳,二迁长安。

还王霸之气侧漏,大手一挥,说出了:“重现汉唐雄风,让大宋迈越汉唐辉煌”的野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