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七十六章 周芷若的考量(2 / 2)

加入书签

她现在还没忘掉自己那个把枪械技术带回明朝初年的想法。而枪械技术的关键她现在也算是梳理出来了,不是枪械的设计问题,而是钢铁的产量和质量问题。

设计,她自己都能把左轮枪的设计图给画出来。

蕙质兰心,天资聪颖这样的词放在她身上可不是开玩笑的。两天的摸索足以让她把左轮枪的部件记忆一个大差不离。哪怕说是凭记忆,她都能把相关的图纸给复刻出来。

可问题是,曹玮有句话说得对。那就是单纯把一把枪造出来没有任何的意义,没有火药,它就是个摆设。而没有能大规模生产的高质量钢铁,这玩意也就是个属于少数人的稀罕玩具。

火药好说,作为这东西的发源地,只要能把现代的火药成分和合成方法记忆两个回去。凭借着地大物博还有传统的火药功底,偌大的大明朝想要制造出更先进的火药来,并不成什么问题。

唯独只有钢铁,也只有钢铁。这个技术可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你想要就能随随便便推动得起来的。

华夏自古缺铁,国内所拥有的铁矿基本都是贫铁矿,不经过一定技术的提炼根本无法形成优质的钢铁。

而技术虽然在进步,但限于矿藏以及社会需求,再加上政策等原因,钢铁的产量也一直起起伏伏,根本没有一个特别大的进步。

拿数据说话大概也就是汉代时期钢铁生产全由官方组织,每年大概能生产五百万斤钢铁。而到了唐朝,因为允许民间私营的缘故,这个产量反而有所下降,最高峰时期可能也只有两百多万斤。

宋朝最高峰时期能生产千万斤的钢铁,到了元代却又跌回到了八百万。

直到明朝,钢铁的生产才又攀回到了高峰,最高九千万斤的产量听起来骇人。但是稍微换算一下单位,四万五千吨的年钢铁产量,连建国初期的零头都不到。

刚建国那会儿,我国钢铁产量还有15.8万吨呢,到八三年,年产量一百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就有十三个。这么一对比,也就是说,整个大明朝两百七十年,其生产钢铁总值还赶不上十三家企业一年的产量。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可即便如此,在明朝还有过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国家生产的钢铁过多,以至于库存爆满,促使朝廷不得不关闭了许多官方的铁矿冶炼。

且不说这究竟是生产力已经大过了国家的基本需求,还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刻意的挤兑国家产业,以此来谋取更大的利益。总之就是,周芷若想要在大明实现钢铁的爆发性生产,不会太容易。

但,也不是全然不可行。因为在曹玮的分析中,她也有着属于她的优势。

一是时代背景。她的那个年代可不是明朝中后期,世家豪右已经坐大,盘根错节把持社会财富。国家国库里已经穷的响叮当,皇帝连军队的粮饷都发不出来。结果这些豪右们一个个家财亿万贯,随手在秦淮河上一洒就是万两白银的腌臜日子。

周芷若所处的那个时代是草根皇帝朱元璋刚登上大宝的时代,是一个开国雄主虎视何雄哉的时代。

这个草根皇帝似乎从未忘记自己的出身。这让他在对平民百姓极好的同时,对豪右世家却也是狠到了极点。

贪污六十两就格杀勿论,这算是开了有史以来的先河。此外,他也不忌惮用各种酷烈的手段,比如剥皮塞草、挑筋断手等手段来惩处这些贪官污吏。甚至还专门制定了《大诰》这样的律法案例来宣扬天下,旨在让天下的百姓都知道该用什么手段来对付那些贪官。

这样的一个皇帝,容不得豪右世家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做大。哪怕说这些豪右世家都是往日里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弟兄也依然一样。

所以,曹玮的分析是,周芷若并不用担心这方面的压力。与其担心这个,她不如去担心一下朱元璋本身。

因为染指一个国家的钢铁还有武器,本身就是在染指这个国家的根本。哪怕说她什么都不做,只是贡献出一个方法。你敢说这个以多疑而著称的皇帝,不会因为担心你会把这个方法泄露出去,而对你赶尽杀绝,斩草除根?

因为知道的太多而死掉的家伙可不在少数,曹玮可不想周芷若步上这样的后尘。

对此,周芷若有自己的想法。该怎么做,如何做,她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打算。反正她是没有想过放弃。

难得一场旷世的奇遇,她可不想空手而归。至于结果如何,终究是要做过再说的。

或许会如同曹玮所猜想的那样,或许不会,这事,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