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二月(1 / 2)
倘若说近半年来齐国最困扰的是如何准确看待魏国,那么魏国最困扰的,便是如何集中全部力量回击秦国。
甚至于,回击的对象也可以包括少梁。
在这件事上,瑕阳君向魏王提出了他的建议,或者说是惠施此前提出的主张。
惠施的主张简单来说就是联合韩、赵、齐三国。
联韩不必多说,鉴于秦楚两国已建立了同盟,魏国必须得到韩国的支持才能击败秦楚同盟,反过来说,对韩国亦是如此。
联赵,即与赵国和解,收回打出去的拳头。
说实话,鉴于卫国背弃魏国倒向齐国的行径,其实魏国君臣十分后悔当初为了卫国而对赵国开战——若早知卫国是这种养不熟的白眼狼,可能当初魏国根本不会去管卫国的死活,甚至于,说不定还会与赵国联手瓜分卫国。
当然,事到如今再说这些已经晚了,如今卫国的背后站着齐国,纵使魏国深恨卫国的背叛行径,短时间内也不敢做出报复卫国的举动。
至于最后的联齐,即‘魏齐互尊’之策,则是为了防止齐国给魏国使绊子,毕竟未来几年内魏国的重心,将全面转向西面,此时若齐国对魏国有什么想法,再来一次齐楚宋卫四国伐魏,腹背受敌的魏国无疑会十分难受。
话说回来,联韩、联齐好说,联赵可怎么办?
前两年魏国打赵国打了一年,先不说魏军死了多少人,赵国至少死伤十几万,这还不包括被卷入战争的平民。
甚至于,连国都邯郸都被庞涓率领的魏军攻陷了,哪有那么轻易与赵国和解?
值此情况,公孙衍主动请缨出使赵国。
不得不说,鉴于瑕阳君执意要罢免公孙衍的相位,甚至还说动了魏王的弟弟公子卬相助,公孙衍的相位岌岌可危。
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公孙衍主动向魏王揽下了说服赵侯的差事。
今年的正月,就在田忌、孙膑出使魏国的期间,公孙衍率先前往赵国,至刑台的临时行宫,觐见赵侯,言及两国和解之事。
赵侯当然不可能如此轻易就被公孙衍说动,直到公孙衍向赵侯叙说利害。
平心而论,魏国这几年一系列的战争,要说哪个国家最吃亏,那无疑就是赵国,不说先前侵占卫国的土地全部吐了出去,还搭上了邯郸及邯郸以南的城邑,甚至还为此付出了十几万人的伤亡,公孙衍将这一切归罪于秦国的挑唆。
事实上倒也没差,秦赵两国确实是有盟约的,前些年赵国迟迟不肯向魏国求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秦国不断派使者劝说赵侯与赵国的臣子。
结果秦国趁机占据了河西,甚至还占据了半个河东郡,而赵国啥也没捞到,白白赔上了邯郸以及十几万军队,要说赵侯对秦国没有怨言,这显然不切实际。
因此在公孙衍的一番劝说下,赵侯显然也动摇了,于是公孙衍再以‘归还邯郸及以南土地’为条件,最终是说服了赵侯。
于是二月下旬,魏王亲赴赵国,与赵侯相见于邯郸城南的漳水,两国签署了《漳水之盟》。
随即,赵国便驱逐了秦国驻使,倒向了魏国,勉强形成了以魏国为首的三晋同盟。
顺便一说,与赵国和解这件事,在魏国内部是高度统一的,无论是相互看不顺眼的瑕阳君、公孙衍,亦或是新任的河东守庞涓,都赞同与赵国和解,全力回击秦国,唯一的分歧仅在于回击秦国的同时,要不要顺便将少梁也捎带上。
毕竟少梁怎么说也‘窃夺’魏国的皮氏邑,以魏王的性格,根本无法做到释怀。
而这段时间,田忌与孙膑仍逗留在大梁,向他齐国驻魏使者田郭询问有关于少梁的情报。
田郭久在魏国,自然清楚秦、魏、少梁三国之间的恩怨,包括瑕阳君为何不情愿提及少梁。
他笑着对田忌说道:“……子期大夫向瑕阳君询问此事,那可真是问错人了。昔日秦国攻打少梁时,瑕阳君曾率元里魏军协助少梁抵挡秦军,七千魏卒、两万余少梁军队,拼死抵挡二十万秦军长达三月,事后少梁虽对魏国不假辞色,但对瑕阳君与元里魏军却极为敬重,相传东梁城内还有为纪念元里魏军所建的丰功碑。……原本以瑕阳君与少梁的交情,少梁就算与魏国解除附庸,也断不至于倒向秦国,奈何公孙衍在少梁时甚为傲慢,又挑唆魏王不允少梁独立,于是少梁倒向秦国。……此后瑕阳君便视公孙衍为仇寇,一心想要罢免后者,以笼络少梁。”
他口中的‘子期’,即田忌的表字。
“原来如此。”田忌、孙膑恍然大悟。
随后,田郭取出一份他亲手绘制的少梁地图,虽然绘制地简单,但大致可以看明白少梁的大小与城池多寡。
当看到地图中的少梁时,田忌惊讶说道:“都说少梁是小国,可就我看来,少梁并不下于卫国。”
“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