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大明“出兵”(求订阅)(1 / 2)
李倧离开了朝鲜的国都,直接让朝鲜的局势变的更加混乱,李倧的离开对于汉城的军民之心打击甚大,连他们的大王都逃走了,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
很多有胆略的人都已经收拾行李冲出了汉城。有条件的前往江华岛,没有条件的就一路向南逃,总之就是离建奴越远越好!
而此时从北方南下数十万难民的先锋终于到了汉城附近。
这个时候朝鲜朝廷那里还有能力来赈灾,他们根本就对这些难民不管不过一次,你们还是自生自灭吧。
以金自点为首的留守高官正在听从着从李倧那里传回来的命令开始调动汉城周围的二十万军队,准备构筑一个汉城防线,誓死守卫汉城!
这才是当务之急,没有一位重臣在朝堂上提起正在受苦受难的数十万难民,他们仿佛没有看到这数十万因为他们的不作为而逃难的普通百姓。
那些难民们长途跋涉数百里,有的甚至超过千里才来到这里,原本以为朝廷会给他们一口饭吃,结果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
竟然没有一个人管他们,不管是朝廷官员还是所谓的地主豪绅,都是对他们避之不及。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饿的实在是受不了,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动手,难民们开始到处抢夺食物,不分人,见到村庄就抢,见到城池就冲进去。
等同于数十万个劫匪同时出现,所过之处皆是一片哀嚎,汉城以南也彻彻底底的混乱了起来,死伤人数开始快速攀升。
这个时候朝鲜君臣才想到这些难民,可惜太晚了,这个时候这些难民已经完全无法控制了。
………
朝鲜君臣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来构建所谓的汉城防线。
现在他们已经发现建奴大军似乎并没有继续南下的打算,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来搜寻粮食。
这样的发现让朝鲜君臣格外兴奋,若是建奴不来最好,就算真的来了,他们也能够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进行准备,这样之前还有这一丝丝的希望。
于是在李倧的命令下,整个朝鲜的军队都在向着汉城移动,一条“坚不可摧”的汉城防线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同时还在热切的盼望着他们的宗主国大明向数十年前壬辰倭乱那样派兵拯救他们。
……
于此同时,大明的京城,大明的精英们正在为是否要出兵救援朝鲜而争论着。
对于突然爆发的建奴侵朝战争,大明其实是没有什么准备的,没有人预料到建奴竟然会因为缺粮而进攻朝鲜。
再加上这段时间,大明的君臣都在忙碌着处理大明的内部事物,对于建奴的动作并没有太大关心,他们万万没想到建奴竟然再次入侵朝鲜了。就连朱由检也同样没有想到。
对于朝鲜能否挡的住?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疑问,朝鲜绝对是挡不住的,即便建奴只有区区一万人。
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来了,大明应该怎么做?是要出兵救援朝鲜吗?还是见死不救?
于是这个问题在在朱由检提拔的一批重臣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双方各有各的理由,理由也很正当然很充分,谁也说服不了谁。
支持出兵的认为,朝鲜是我大明的第一藩属国,和我大明关系极为密切,就连朝鲜的国名都是我大明太祖皇帝赐予他们的,而朝鲜也是在这两百多年中对大明毕恭毕敬。
我大明又在万历年间出兵朝鲜,打退了入侵朝鲜的倭奴。之后朝鲜也为了我大明给予了东江镇很大的支持,尤其是粮草的支持,在当时显得尤为珍贵,对我大明对建奴的战争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而也因此让建奴记恨上了朝鲜,去年建奴入侵朝鲜,朝鲜损失惨重,但是即便如此,朝鲜仍然对我大明忠诚有加,对建奴的所谓承诺阳奉阴违,同时还为了我大明的移民事业,毫不犹豫的将济州岛卖给我大明。
这是多么的忠诚!
如此忠诚的藩属国自古难寻,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去救吗?上一次建奴征朝我大明是没有能力去救,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现在建奴实力大损,建奴在派出军队入侵朝鲜后,在辽东剩下的人马已经极少,根本就不再有进攻大明的能力了,如此一来辽东的防守压力大大减小。
这个时候我大明定然可以抽出力量入朝作战,一方面能救朝鲜,另一方面还能够趁机消灭仅有万余人的建奴。
他们相信只要派出三万辽东精锐,再加上数十万的朝鲜精锐,拿下这一万人实在是轻而易举!
如此一来就可以断建奴一臂,让建奴雪上加霜,彻底陷入半死不活的状态。
岂不是一举多得,朝廷不可不为啊。
……
大力反对的一方则是认为,现在若是出兵,那我军势必要和建奴野战,而在野战中我大明很难取的胜利,而且所谓的朝鲜数十万大军根本就靠不上。
这是放弃自己的优势啊,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万万不当取。
一不小心,我大明军队就有可能遭到重创,在辽东战场上好不容易积累的优势就很可能再次消失。
而且这个时候,我大明国内正是千头万绪的时刻,大明的近二十万精锐正遍布全国,波及全国的卫所变法正在推进,几乎每一天,大明的卫所都会爆发叛乱,场面极其危险,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大问题。
而且礼部即将举办的考试同样需要大量的精锐士兵,同时整个朝廷的官员也是忙的不可开交,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处理朝鲜之事。
而对于朝鲜来说,建奴仅仅一万两千人的部队,他们也仅仅是劫掠一番罢了,根本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后果,若仅仅为了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我大明就不顾自己国内的混乱了吗?还有皇上您变法还变不变了?
更何况,我大明的财政现在可是极为困难,很快数十万的军队就要建立,现在整个北方都在以工代赈,大明根本就没有银子去支援朝鲜。
………
双方各有各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都将目光转向了最后拿主意而且很有主见的朱由检,希望朱由检能提出最终的要求。
然而这一次朱由检的行为让他们失望了,他们的皇上没有像往常一样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很让人无奈了。
甚至在朱由检的特意推动下,双方的争吵越来越激烈,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大,整个朝廷官员都被牵扯进来。
他们都很是兴奋,自从新帝登基以来,这样的大规模争论已经很少发生了,他们格外卖力。于此同时整个京城的士子也参与其中,同样是分为两大派,双方在不断的争论。
而朱由检却没有去制止,任由事情不断的发酵。
于是短时间内,整个京城都在为此事争论,甚至就连这一期的邸报都详细的介绍了朝廷一众官员对于此事的大规模争论,这还是邸报第一次刊登这样的消息。这样的行为更是大大推动了争论的波及范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