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常回家看看(4000)(2 / 2)
谷賑 “?”
吕布听到曹老板的安排,脸上亦是浮现出了疑惑之色,不由的看向曹老板。
但曹老板却是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根本就不去看他,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那天答应吕布的话一般。
而在这种场合之中。
吕布也不好说些什么,只得又侧目多瞅了吴良与曹昂一眼,悻悻的将话咽回了肚子里。
……
见过了献帝,与曹老板等人一同退出来。
曹昂便立刻又将曹禀招了过来,带上人马开始清点献帝随行的人员与物品。
而曹昂应是提前便得到了曹老板的知会,这次清点工作给了吴良极大的主动权,清点任何东西都一定会教吴良过目,而后才命人登记在册。
曹禀则显得百无聊赖,早早便在一旁打起了哈欠:“啊哈——真是无趣,我说子脩哥,有才贤弟,这种事你们随便找个人过来代为清点便是了,何必亲自守在这里件件过目呢,难道你们就没旁的事可以做了么?”
“安民兄,这些可都是皇室之物,我与你们不同,我出生低微没见过什么世面,如今好不容易有机会见到这些东西,巴不得长长见识,又怎会觉得无趣。”
吴良笑呵呵的说道。
“你没见过世面?少在这里装了!”
曹禀当即啐了一口,颇为隐晦的笑骂道,“你当初与我公干的时候,便曾见过了可以敌国的金山与琳琅满目的珍宝,后来你自己又走了许多地方,那些地方哪一个不属于王公贵族,早已不知道见过了多少好东西,何必如此谦虚?”
“安民兄,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当心隔墙有耳。”
虽知道曹禀已经尽量避开了关键信息,但吴良依旧压低声音提醒了一句。
“安民,有才说的极是,你今后不可再说与此有关的半个字。”
曹昂亦是正色对曹昂说道。
“诺。”
曹禀对曹昂这个堂兄却是极为尊重,当即也不再敢与吴良打屁扯淡,极为正式的施了个军礼道,“安民知错了,今后一定谨言慎行。”
曹昂微微颔首,接着却又扭头看向了吴良,接着拍了拍吴良的肩膀,郑重说道:“有才,你今后也莫要自轻,你可是战国名士吴起的后裔,绝不是出生低微之人,而是堂堂正正的名门之后,天下士族中恐怕也找不出几个比你更加高贵的人来。”
“有才明白了。”
吴良愣了愣,只得点头应道。
现在整个曹家都在不遗余力的将吴良捧成真正的名门之后。
吴良倒也明白他们一来是为了曹旎嫁得风风光光,不回落了曹家的脸面;二来这对吴良来说亦是一件彻底翻身改变阶层的好事。
但他们却不知道,吴良对这所谓的高贵身份根本就没兴趣,对曹旎的兴趣亦是不太大,完全只是不想抚了他们的脸面,不得不被动接受罢了。
“这次回去之后,你去见一见旎儿吧,她每次见到我与安民,便扯住我们二人不停询问你的消息,我二人时常应对不来。”
曹昂接着又用商量的语气与吴良笑道,“礼节与名分方面的事情你不必放在心上,我父已当众宣布招你为婿,你与旎儿亦已不是外人,便是提前发生些什么,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旁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说到这里,曹昂略微停顿了一下,才着重补充了一句:“……母亲也是这个意思,因此你不必有所顾虑。”
“……”
吴良顿时愣住。
曹昂口中的“母亲”是谁?
当然便是曹老板如今的正妻“丁夫人”,也是曹昂与曹旎共同的胜过亲生母亲的养母,那个历史上因为曹昂战死宛城便悍然将曹老板给抛弃了的奇女子。
而丁夫人都是这个意思的话,吴良若是前去见了曹旎,曹旎就算在曹府之内公然糟蹋了吴良,吴良喊破喉咙也断然不会有人前来救他,甚至还得有人帮忙屏退院内的下人,并且顺手将房门带上,再在门外加上一把锁。
“别不好意思了,丈母都默许了你这个女婿,你也得加把劲,天底下若有谁能降住旎儿妹妹,恐怕便只有有才贤弟你了。”
曹禀亦是在一旁挤眉弄眼的笑道。
“咳咳……得了空就去,得了空。”
话说到这个份上,吴良也不好拂了曹昂的面子,只得含糊其辞的拖延道。
也恰好就在这个时候。
一名兵士脚步匆匆的跑了过来,拱手对曹昂报道:“长公子,皇后房内有一个大铁箱子,箱子上还加了一把大锁,兄弟们要将这箱子搬运出来盘点其中物品,皇后却死活不肯,就连那几个羽林护卫亦是寸步不让,说什么没有天子亲许,他们拼了性命也绝不教我们触碰铁箱,属下不敢轻易用强,只得回来请长公子定夺。”
就是这个铁箱!
吴良虽然早就知道这个铁箱所在,但却并未提前向曹老板详细说明,否则便又要想办法向曹老板解释他的信息从何而来,若是解释不好,说不定还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猜疑。
“前面带路,我去看看。”
曹昂总算结束了刚才那个令吴良为难的话题,对吴良与曹禀点了点头,便要与他们二人一道跟随那名兵士前去查看。
“子脩兄……”
吴良却是连忙拉住了曹昂。
“何事?”
曹昂疑惑的扭过头来。
吴良心知这铁箱上那个大铜锁的钥匙在献帝身上,却又不能明说,只能低声劝道:“子脩兄,若皇后执意不肯教我们盘点那铁箱中的物品,我们身为臣子亦是不能置之不理强行施为,否则便可能因此传出‘不臣’之名,致明公于被动之境。”
“那依你所见,此事应当……”
曹昂蹙眉问道。
吴良说道:“应当将此事报于明公,皇后已经言明需要献帝亲许才肯交出铁箱,而献帝此前既然允许明公清点随行物品,自然也理应配合我们行事,因此此事只需由明公前去与献帝交涉,便可消除阻碍,我们则完全没必要与皇后交涉,免得弄巧成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