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8章 乡下的教书先生(1 / 2)

加入书签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

一个祥和的村落,在这个趋于乱世的时代,百姓们还能安居乐业也算是一方乐土。

三年前杭州之战,耿精忠被阻断脚步之后,盘踞衢州,温州,处州,金华四府,三年间虽然时有冲突,但是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事。

绍兴府临近杭州,边境的地方虽然比较紧张,但是余姚县却难得一片祥和,没有看出地区的紧张,虽然偶有清吏下乡搜查耿精忠手下那些奸细探子。

不过这并不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

村落的大祠堂的院落旁边,是附近十里八乡的乡绅私办的私塾,这大祠堂是村里面最为豪华的建筑,比本地的大地主的家宅还要大。

侧边的空房子一般都是开办私塾的最佳场所。

早上九点,是乡里孩子们读书的最佳时机,能入私塾读书的都是附近村里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一般的家庭根本没有银子也没有时间能让孩子去读书。

所以温饱还是一般人家该考虑的首位事宜。

锦衣玉食的公子哥们,摇头晃脑的在这个并不大的房子里面,声声朗读着,稚嫩尖细的读书声从窗户传出。

窗户旁还有三四个孩子趴在窗口,津津有味的再跟读。

一名看起来四十多岁的先生右手拿着书本,左手背在后腰,握着一把臂长的教尺。

他神情严肃,在听这些学生在朗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并不算整齐的朗读声,这个带着瓜皮帽的先生,胡须修剪得体,脸宽而厚,有着和寻常人不一样的气质。

读书人的文弱在其身上没有任何的痕迹,反倒有着一种贵族的气息。

他拿着教尺有意无意在晃悠,似乎是准备哪个学子偷懒就教育一顿的节奏。

这位村里聘请的先生虽然没有功名,但是学识却很广,似乎也没有考取功名的意思,只想着安安稳稳的过他的小日子,这让很多人都觉得奇怪。

大部分做教书先生的,都是为了考科举边教书,边学习,以暂时糊口,而这位先生在余姚已经教书十几年,其学生都不知道教了多少批,甚至有些学生都已经考的功名,当着小官吏了,而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安安静静的教他的私塾。

从不计较得失,为人性格谦和温顺,很受附近十里八乡那些村民的爱戴。

寒门子弟,没有钱读书的孩子,他会在自己家里面开设课堂,让那些孩子晚上有时间就去他家里面学习。

似乎只想着兢兢业业,普普通通的过日子。

这一天他下课,孩子们都已经蹦蹦跳跳的跑出私塾的教室,而他低着头在整理那些线装书籍,一阵轻盈的脚步声传入他的耳里。

一名少女走入,他茫然的抬头,一看是一名年约十六岁的妙龄少女,但他并没有见过这个小姑娘,于是便问:“小姑娘,你是?”

这姑娘面无表情,将右手伸到他面前,这个小姑娘的手里凭空出现一颗乒乓球大小的黑珠子。

“王先生,主人要将您激活!”

黑珠子在小姑娘的手里晃动了一下,黑珠子发出隐隐的绿光,这个被小姑娘称呼为王先生的私塾先生眼里闪过一道紫光,随即他双眼有些迷离的回道:“请吩咐!”

“王士元,继续潜伏浙中等待主人的召集令!”

王士元点头应道:“是!”

接着小姑娘身边空间开始扭曲,随即消失在原地,周围的空间恢复正常,仿佛没有人来过一般。

……

……

京城,太和殿。

康熙穿着龙袍端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上,梁九功康熙身前右侧手里拿着秀龙明黄锦帛的圣旨在宣读。

众大臣跪在殿内,毕冉跪在索额图的身后,李光地则排在毕冉的身边。

这个难得的大朝会主要是应对吴三桂蠢蠢欲动的军事行动,而封安亲王岳乐和恭亲王常宁率军前往陕甘两地讨伐吴三桂。

圣旨宣读完毕之后,康熙就陕甘总督王辅臣的问题在朝会上和众大臣商议。

“王辅臣在陕甘两地手握重兵,如一个土皇帝一般,借口防备葛尔丹而无法调兵抗击吴三桂,你们说说这是说的什么混账话?朕的封疆大吏,居然说出如此欺君罔上的大话?”

康熙拍着龙椅上的龙形俯首,怒不可遏的大骂不已,这个时候纳兰明珠从列中走出,拱手道:“皇上,王辅臣在朝廷面临危机的时候,而不愿出兵讨伐吴三桂,可见此人早就有恻隐之心,只怕离反不远了!”

索额图瞥了明珠一眼,走出列来,俯首拱手道:“臣觉得时下应该稳住王辅臣,即便他无作为,也好过把他逼的过紧,狗急跳墙,那我们将背腹受敌。”

康熙皱着眉头说道:“朕让两位亲王亲自挂帅征讨吴三桂,就是为了稳住王辅臣,不过陕甘两地临近西北,葛尔丹也开始觊觎蒙古诸部,你们说说该如何是好?”

这时候福全出列道:“启禀皇上,臣以为,吴三桂和耿精忠乃至葛尔丹都拍使臣去和王辅臣接洽过,而王辅臣此时还没有动静,也只是在坐虎观山,看时局而变。所以我们也应该派使臣过去摸清楚王辅臣的态度,传递皇上的意思给他。”

索额图接着道:“王爷说的是,那王辅臣现在一定还在犹豫不决中,我们可以借此时机稳住他,打败吴三桂之后,再清算他王辅臣的罪行。”

明珠摇头笑道:“索大人,你真当王辅臣他傻啊,用这种办法只会逼着他下决心谋反而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