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2章 打地主分土地(2 / 2)

加入书签

伏牛山深处里的山民都是最近几年陆续逃荒进山的流民,他们逃进大山后会自行开垦荒地种植。

毕竟大山里也没什么人管着他们,想要重地自己直接开荒就是了,这大山里的土地虽然都比较贫瘠,但是也没人管你啊,你爱怎么开荒怎么开荒。

因此短时间里,伏牛山深处的十几个村落也不存在大规模地主和佃户这种关系,只有零星那么一点。

这一次两哨出山征粮,算是第一次搞分地这种事。

对此罗志学也比较重视,仔细听取了林冬生和王大壮的报告,但是根据林冬生和王大壮的报告,说是分地的进展很一般。

那些佃户们对此也没什么太大的触动,很多人甚至并不认为一群反贼主持的分地,他们就等于拿到了土地了。

对此罗志学也知道问题出在那里,不外乎就是保乡营虽然攻打了部分村庄里的地主,并主持了分地,然而保乡营都是分完地后就走了,顶多就是按照吩咐委任了当地的某个人当村长而已。

也就是说,保乡营暂时还没有对这些村庄形成实际控制。

既然没有实际控制,人家自然就觉得你说的话是放屁。

对此,罗志学早有预料,等他折腾好了保乡营的内部构架后,就会针对各村寨的管理进行优化调整,设立真正的管辖制度,并派驻一部分兵力在外围驻防,巡逻,以整整的控制伏牛山这块地盘。

在这之前嘛,他还得继续折腾保乡营的内部构架,虽然之前设立了各处,也任命了各处长,但实际上都只有一个空架子,还无法发挥出来真正的作用。

造成这种情况的问题就是缺人。

因为保乡营里的文盲遍地,连各级管理人员都是文盲的情况下,罗志学现在连各种规章制度都还没有搞出来呢。

招揽人才,建立完善的行政、军事管理制度,这已经成为了保乡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问题是,得从哪里弄到足够的人才?

想来想去,罗志学还是把目光打到了林冬生带回来的七个读书人身上。

这七个读书人都是林冬生横扫南部外围各村的时候带回来的读书人。

当然了,他们并不是保乡营攻打的各地主的子弟。

林冬生他们又不傻,不可能前脚杀了他们的家人,后脚又把他们带回来当人才用的。

实际上七个读书人虽然是被绑着回来的,但真不是那些被灭家的地主子弟,而是那些投降限粮后的各地主家庭子弟。

把他们带回来一方面是当人质,这样那些投诚的地主就不会瞎搞了,也方便下一次他们继续去征粮。

另外一方面嘛,林冬生听罗志学说过好几次缺读书人了,所以就干脆把这些人绑了带回来。

罗志学看到这七个读书人后,没有第一时间就进行招揽,而是把他们先是扔到了战俘营里干了几天活,再让人挨个谈话。

无非就是给他们两个选择,一个继续在战俘营里干活,另外一个则是进入各处当文书。

都是干活,但是待遇却是截然不同。

这七个读书人又不傻,人家也知道一旦去什么各处干活,就等于投贼了,这投贼后一旦事情暴露,别说以后想要去科举了,说不准家里都会遭到灭顶之灾。

所以他们开始一个个都拒绝了。

然而几天下来,也都陆续屈服了。

战俘营的日子可不好过,天天累的半死还吃不饱,再铁的汉子也熬不了多久啊。

就连黄光茂这个正四品的都司将领,都受不了战俘营的苦楚,前天都是主动说要为保乡营效犬马之劳,对这人罗志学还比较重视,直接给了他一个参谋处高级参谋的虚衔,也不用干吗,先观察着。

那几个读书人受不了陆续表示投贼之后,甭管他们愿不愿意都是陆续到了各处干活了。

看到效果良好之后,罗志学很干脆又让王大壮带着人再走一趟,把他之前去过的各村里的读书人也‘招募’过来。

罗志学估计着,有了这一批高级人才,再加上之前招揽的山民中的人才以及战俘中里投诚的人才,这初步的管理体系应该是能够建立起来。

至少,公文有人写有人看了不是。

而这,对于保乡营而言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