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2章 最后一场战略之战(2 / 2)

加入书签

第五混成旅里的其他营长、副营长、哨官、副哨官、队长等军官们,也会就近从亲兵营、辎重营、第一步兵旅里抽调军官任职。

按照传统,大多都是抽调副职升任正职,也有个别功劳打的从下级正职跨过上级副职,直接升为上级正职务。

而第五混成旅的兵员,除了少数骨干外,自然是会以襄阳城里的大批降兵为主。

这四千多人战俘里,平均质量还算可以,其中有大几百人的战兵,还有炮兵、弓手这些技术兵种,普通士兵里也有一些体能还算可以的,挑挑拣拣,总归是能够挑选出来两千多人组成一个混成旅的。

罗志学下令设立第五混成旅后,旅长董明杰在襄阳城就地上任,副旅长则是带着一批人渡河前往襄阳城会和。

他们要在最短时间里完成兵员挑选,并且还要尽可能的保持原来这些明军里的基层编制,主要是什一级的基层编制,毕竟传统战术上,士兵之间的配合作战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士兵们长期的训练来形成配合上的默契,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要尽可能的保持原来的伍、什的编制。

尽管这样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但是就算有问题出现,也比不上保乡军现在急缺兵力的问题重要。

罗志学还指望着这个混成旅短时间内完整整编,形成一定战斗力后,减轻南下三千多大军的兵力压力呢。

崇祯八年五月二日,也就是保乡军攻克襄阳城后的第二天,罗志学亲自率领骑兵旅、亲兵营、辎重营、炮兵旅抵达樊城城下。

不过并没有第一时间攻城,而是抵达江边,把十二门的六百斤野战炮摆了出来,开始掩护江对岸的第一步兵旅的部分士兵渡江。

这个过程里,尽管有一些明军里的船只试图逆水而上破坏第一步兵旅的渡江行动。

不过都是被保乡军顺利击退。

以炮兵旅的六百斤火炮的实力,足以对明军里的小吨位的内河船只造成致命杀伤,更不要说保乡军也是在襄阳城的码头上获得了一大批船只,既有明军里的战船,也有一些被紧急征用的民间商船。

渡江的第一步兵旅过来的只有一个步兵营而已,不过这个步兵营却是精锐的第一步兵营。

等第一步兵营渡江完成后,保乡军的各类攻城器械基本也打造的差不多了。

反正又不用搞什么攻城车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只是打造一些攀爬城墙的铁钩长梯,再搞一些独轮车改装的盾车而已。

而其他的攻城器械之类的,保乡军表示他们有火炮,用不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嗯,其实反过来,城头上的明军也有火炮,用那些又大有慢吞吞的木制大型攻城器械基本就是被敌军城头上的火炮当靶子打。

这年头的工程战,和几百年前的攻城战已经不一样了,火炮的出现并大量运用,让很多古代的木制大型攻城器械失去了用武之地。

为了防止拖久了出现意外,罗志学没有等待太久,在第二天,也就是五月三日的时候就对樊城正式发起了进攻。

这一次攻城战对比之前奇袭襄阳,就显得有些中规中矩了。

毕竟这一次城内的明军已经有所防范,保乡军情报科虽然在樊城里也埋伏进去了二十多个探子,但是制造一些骚乱还行,然而想要在对方高度警惕的情况下再夺取城门那是不可能的了。

这一次攻城,是双方硬实力的比拼!

一大早,保乡军的火炮就开始对着城头上的明军开火了,他们这一次优先炮击了樊城西城门上的城门楼。

城门楼这种东西,可不是为了彰显好看的,而是正儿八经的军事防御设施,守军可以大量进驻这种比城墙更高的城门楼,然后居高临下射箭。

同时因为通常是砖木结构,对比普通的瞭望塔之类的更加坚固,而且因为比城墙更高,因此通常也作为守军将领的指挥部所在。

而瞭望功能就更不用说了。

在古代或近代战争里,城门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军事设施,这样的重要军事设施自然也就成为了张马林麾下炮兵部队的重点打击目标。

而砖木结构的城门楼,在面对抛石机,短管散弹火炮,弓箭,火枪等传统武器还可以说坚固,然而面对长管火炮发射的实心炮弹,却是如同纸糊的一样了。

在实心炮弹的轰击下,厚实无比的东方城墙可能屁事都没有,顶多被打掉一些城垛,但是城门楼嘛,可就扛不住这种实心炮弹的轰击了。

随着一枚枚实心炮弹集中西城门的城门楼,城门楼顿时就被打了个稀巴烂。

原本在城门楼上指挥作战的几个明军官员在炮击刚开始就狼狈逃下城门楼。

再不逃,估计他们都得直接死在保乡军的炮火之下了。

不仅仅这些官员们逃亡,连带着城门楼上大量部署的弓箭手也是因为死伤惨重而不得不退下来。

双方初战,守城明军就损失惨重而且毫无还手之力,并且失去了西城门城门楼这个重要的防御设施。

战役的胜利天平,开始朝着保乡军倾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