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八十七章 打不过就加入(2 / 2)

加入书签

如此一来,参务院里的四名大佬文官直接支持,并亲自参与掀起这一场政治风暴了。

而参务院里的另外三个参务大臣嘛。

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表态支持。

参务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赖德辉,这人之前是罗志学最早的几个读书人出身的秘书或者说幕僚之一,属于绝对的天子心腹,基本上罗志学说什么他就干什么,罗志学要反伪明余孽,他都不用考虑为什么要这么做,直接干就完事了。

这也是他长期稳居京畿,并成为参务大臣的关键原因。

赖德辉,这个人在帝国官场里,其实名声不显,甚至很多中低层官员虽然知道有个参务大臣叫赖德辉,还是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但是对他的过往,他的详细职权都有些模糊的。

而此人,实际上并不是老土匪出身,甚至都没有伏牛山这么一个早期重臣都有的标签。

他实际上是楚军攻克南阳府城后,才投奔过来的,此人流民出身,因为以前还是个童生,懂文识字,因此投奔过来后一直在当时的参务处里工作。

主要工作就是辅助罗志学处理庞大的军政事务,后来逐渐升为参务处处长。

最后参务处被改为翰林院,他也就顺势成为了翰林院掌院学士,按照大楚帝国官制,正二品。

后来罗志学召集重臣参赞要务,设立了参务院,他也就成为了第一批七人之一的参务大臣,加太子太师衔。

虽然此人在外界名声不显,基本不参与外界的事务,一年到头都是窝在翰林院里,但实际上他的权限非常的大!

要知道大楚帝国的翰林院里,每一个科都是能直接对应各部的!

同时罗志学明确规定,文四品以上,武上校以上,皆有呈递密折之权限,任何人不得阻拦,私拆。

通过密旨制度再加上翰林院,必要时候罗志学是能够直接越过各部,直接以翰林院为京畿各机构,通过密旨对偌大帝国实施紧急统治。

而这一切光靠制度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一定的武力作为保障。

这个武力自然不是说军队,而是特指翰林院内务调查科。

这个被外界拥有多称呼,被称之为‘翰统、’‘翰厂’、‘内务科’的情报机构,自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承担起来了极为重要的职责。

他们负责监控百官,提前扼杀各类可威胁到皇权的风险,是保障大楚帝国皇权体系顺利运转的匕首!

而这把匕首,就抓在掌院学士赖德辉手中!

某种程度上来说,此人的权柄,有点类似明廷里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比如说协助皇帝处理公务的批答奏章,掌传宣谕旨、又比如掌控情报力量的提督东厂、西厂等。

当然了,如今的大楚帝国和明廷那边不一样,罗志学基本不亲自批阅大量的奏折,不参与详细事务,所以这个批答奏章的权限是没有的。

再加上参务院的存在,所以赖德辉大体上,相当于弱化版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

而这,也就不得不说一说这个参务院了。

参务院,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机构,不存在于任何官方文件上,只存在于人们口中称呼上。

罗志学任命参务大臣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文件形式的圣旨,只有口谕,并且这种口谕也不是调参务大臣入参务院担任参务大臣,而是调其‘入宫参赞要务’。

属于有实无名的一种职务。

皇帝承认的时候,参务大臣就是权势庞大,但是皇帝不承认的话,参务大臣没有任何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各参务大臣,都有兼任一个机构一把手的原因,好歹要有个本官,不然连个领工资的地方都没有…

嗯,至少在目前来说是这样的,至于以后会不会演变为实际性的职务,又或者出现什么新的形势取代参务院,这都是很难说的事。

制度嘛,都是一直在变化的,不太可能说制定了一项制度后就能够一直顺利运行下去的。

等到了环境发生了变化后,制度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至于是变坏还是变坏,那就很难说了。

至少目前来说,罗志学觉得这种自己管理参务大臣和协办大臣,由参务大臣分管,各协办大臣也就是其他尚书、权重侍郎们具体负责某项事务的制度还是用着比较顺手的。

至于以后,以后的事谁知道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