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二十五章 钢产量暴涨的连锁反应(1 / 2)

加入书签

承顺十五年,随着大楚帝国工业界的冶炼技术进一步发展,搞出来了大冶搅拌法(普德林法)后,大楚帝国得以能够大量工业化生产对整个工业发展而言极为重要的低碳钢。

这也是直接带动了国防工业的发展!

海军方面最先跟进,在秋天的时候率先提出了采用钢铁取代木材,作为战舰的部分承重结构使用。

试图利用钢铁的优秀性能,来获得比木材更加优秀的一系列承重性能,继而推动战争的整体性能发展,比如利用熟铁的优秀性能,建造更加大型化的战舰,比如三千吨以上甚至更大吨位的战舰。

同时利用钢铁的优秀性能,在保证船只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进行减重。

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毕竟木头要比钢铁轻,为什么用钢铁建造船只反而更轻,道理很简单的,那就是如果要确保一定强度的话,比如战舰的船肋对强度要求就非常高,而木材自身性能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强度,就需要更粗更厚的木材,并且铺设更加密集的船肋。

木材本身虽然更轻一些,但是为了保证船只的强度,却是需要更多的木料。

而熟铁虽然更重,但是强度更好,可以使用更少的熟铁就确保船只的整体强度。

当然了,这也对钢铁冶炼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生产出来的熟铁零部件具有更高的性能,并且在确保强度和韧性的前提下,还要保证可加工性……

也就是含碳量要控制在一定的水准,不能太低,那样性能无法保障,也不能太高,太高的话以大楚帝国目前加工能力无法进行加工……

所以这就很矛盾了,哪怕是钢铁厂能够生产出来更加优秀的高碳钢,但是也用不了……因为根本就无法对高碳钢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加工。

所以,材料的含碳量多寡,要取决于加工水平以及应用需求,不能随便来的。

这也是大冶钢铁公司生产的熟铁有十几种不同规格的缘故,不同行业对钢材的强度、韧性、可加工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而零部件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到了加工水准。

越是大型的零部件加工起来就越是困难。

当然了,这些也都是因为大楚帝国的整体冶炼水平还是比较有限,比如炉温这一明显指标,经过了十几年折腾后才勉强做到一千四百度。

如果能够把炉温做到一千五百多摄氏度,那就不用那么麻烦了,直接搞出来纯铁水,因为铁的熔点就是1538度。

搞出来纯铁水后,后续就简单了,完全可以根据材料的需求来进行渗碳操作,适当添加碳元素就能够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铁碳合金,也就是钢。

到时候你要低碳钢就有低碳钢,要有高碳钢就有高碳钢。

而且还能根据需求添加其他乱七八糟的各种元素,制造出各种不同的铁合金材料。

此外,炉温达到要求后,就能够采取直接浇铸成型,以获得性能满足要求的大型钢铁零部件,而不是和以往一样只能得到硬而脆的生铁……???..Com

尤其是超大型钢铁零部件基本只能依靠浇铸成型,而大型钢铁零部件的生产加工水平,往往也代表了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基础能力。

哪怕是后世里,也只有少数真正的重工业强国,才能够直接浇铸那些动不动就几百吨重的超大型零部件……不说几百吨,就算是几十吨的浇铸能力也不是什么国家都能玩得转的。

至于如今的……大楚帝国,距离这个程度还需要走很久的道路,至少目前来说还无法做到,他们连最基础的炉温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无法彻底的融化纯铁呢。

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更加原始的办法,先搞出来含碳量更低的低碳钢在进行浇铸或锻造,并在后续过程里适当通过添加碳元素来提升性能。

但是不管怎么说,大楚帝国还是初步解决了刚才的量产问题。

为此,海军也正是启动了铁肋木壳船计划,这个计划里不仅仅要探索研究钢铁作为船只承重结构,寻求进一步提升战舰性能,降低成本的任务,更要承担取代以钢铁取代木材作为船肋的重任。

而这一点,倒是和性能什么的没有关系,只要是因为大楚帝国海军使用的战舰以及大型武装商船,清一色的是新船型,而这种新船型是根据盖伦船型改进而来。

这种船型好坏先不去说,但是他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船只框架里,是有大量船肋存在的。

而这些船肋并不是平直的,而是带有弯曲幅度的。

由于木材的可塑性很差,因此很难把原本笔直的木材搞成弯曲的,只能是选择天然就存在一定弯曲的木材作为船肋材料所用。

可以想象的,这种材料很不好找,而在木材生产过程里就通过人工干预的话,,这就需要漫长的时间,不是几年……几十年!

舰政部里就提交过一份报告,说是船肋必须天然的弯木,而本土产量极少,相当一部分还需要从南洋各地搜寻进口,但是数量也不多,哪怕帝国如今已经满世界搜罗这种天然弯木,但是长此以往,恐怕数年后造舰就凑不出足够的船肋材料了。

而铁肋,却是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玩意。

钢铁这玩意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多得是,那么是造船用的铁肋要求更高,生产也比较麻烦一些,但还是那句话,这些只要付出一定代价那么都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诸多因素最后都导致了海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铁肋木壳船计划。

而后还更进一步,准备在十多年后再一次重启铁铸火炮计划,试图通过熟铁铸造火炮来降低火炮成本。

不过,虽然海军启动了所谓的熟铁铸造火炮计划,陆军那边却是无动于衷……不是陆军不关注熟铁,不清楚熟铁的情况,实际上陆军其实比海军那边更早知道并关注大冶钢铁公司的熟铁量产,甚至都更早使用上,如今新生产的新式火炮的炮架,就已经开始使用这些熟铁了。

但是……这些只局限于炮架上!

至于炮管,陆军方面依旧坚定的使用青铜炮管!

陆军又不是海军,双方对火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海军要求的是威力,精度这些,但是对重量不敏感,同时因为海军的火炮都是大家伙,对成本也更加敏感。

所以海军那边才表示,那么铁铸火炮能够达到青铜火炮七八成的性能,他们都敢直接大规模装备。

但是陆军呢,他们对火炮的重量非常敏感,相反威力什么的都还是其次,重量才是陆军最看重的。

至于成本,陆军的火炮都是口径不大,身管相对比较短的火炮,和海军的大口径长身管加农炮比起来,本来就便宜得多。

海军的一口大口径火炮,光炮管重就有两三吨……但是陆军的一门常用的115毫米野战炮,炮管不过几百公斤而已。

数量上也是差距很大,海军的战舰动不动就装备几十门火炮,一等战列舰更是超过百门火炮。

而陆军呢,那么是战备甲等师,火炮的数量也才几十门而已。

所以陆军的火炮看似多,但实际上海军才是用炮大户……

因此相对来说。陆军对火炮的成本上没有海军那么敏感。

再加上对精度,使用寿命以及重量上的要求,陆军是坚定的选择了青铜火炮。

除非铁铸火炮能够在性能上跟上来,否则他们是不会选择铁铸火炮的。

不过,在火炮上陆军虽然坚定的继续沿用青铜火炮,但是在火枪上,陆军方面的意见却又不一样了!

陆军方面虽然没有和海军那样搞什么轰轰烈烈的大动作,但实际上陆军的很多武器装备都已经从熟铁的量产中获益。

怎么说呢,但凡是和铁沾边的武器装备,其采购成本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以前的熟铁产量低,成本高,而现在大冶钢铁公司的搅拌法一搞出来,熟铁的产量出现了跨越式的增加,同时成本也大幅度下降。

这也反应到了作为终端产品的各类铁制品的武器装备成本上来。

毕竟如今几乎所有的铁制品,都是以熟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熟铁产量高了,成本降了,那么铁制品的价格也会相应的降低。

陆军也好,海军也好,几乎整个国防工业都从大冶钢铁公司的技术突破而获益。

而国防工业其实上还是小头,真正获益的其实是大楚帝国的整个工业界。

钢铁和煤炭这两样东西,其产量被视为工业化的重要指标,就是因为这两样东西极为重要。

而严格上来说,煤炭这东西也是为了钢铁而服务的。

因此,如果你要衡量近代时期,嗯,特指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某一国家的国力如何,直接看他们的钢铁产量多少就行了。

简单明了!

这个是时期里,钢铁产量多的国家基本都是列强。

而最多的那个则是毫无争议的世界老大!

哪怕是等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里,钢铁产能虽然不是最重要的指标了,但是依旧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指标。

由此可见钢铁的重要性!

在如今的大楚帝国里,钢铁行业的发展同样也极有具有极大的战略性作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