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楚帝国的生命就是粮食(1 / 2)

加入书签

沉安农场为罗志学一行人演示了全套的机械化收割流程,他们采用的河口机械公司生产的蒸汽联合收割机,性能极为优秀。

以天津机械公司生产的高性能蒸汽机为动力,整合了收割、脱粒两大工序,收割的时候联合收割机往前不断的收割稻谷并脱粒,脱粒后的稻谷在后方侧边流出,农场工人们只需要不断的用麻袋装,并咋进口袋。

随后这些装满了粮食的麻袋就会顺势装入旁边跟随的马车上。

整体的收割效率非常高,远远不是人工收割脱离可以相提并论的。

看完了收割之后,罗志学还去观看了犁地掩饰,他们采用的唐山机械公司所生产的蒸汽犁地机,他们的蒸汽犁地机同样采用的是天津机械公司所生产的先进蒸汽机。

这种蒸汽犁地机同样体型庞大,需要众多人进行操作,但是效率没的说的,比什么牛耕,马耕强多了。

不过罗志学也知道,别看这些蒸汽机带动的机械化设备效率高,但是使用成本也不会低。

主要是这些机械化设备都非常昂贵,后续使用的时候也需要繁杂的维护保养,根本不是普通农民用得起的。

目前来说,哪怕是最适合展开机械化种植的东北地区,目前也只有中大型农场才用得起这些东西,而一些的小农场,农民自由的家庭农场根本就用不起。

当然了,东北地区的这些自耕农们,他们种植的土地面积普遍也很大,动不动就是几百亩的,因此也不可能使用传统牛耕的方式进行耕种,普遍采用的是马耕。

而收割也不是使用人力,而是使用蓄力收割机。

甭管是蒸汽机为动力,还是以挽马为动力,东北地区的种植模式和关内都有着极大的区别。

毕竟关外人少地多嘛,只能采用马耕这种广种薄收的方式,是不可能采取牛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的方式的。

而关内普遍是人多地少,尤其是南方的江南,赣北,湖广等主要的粮食产区,看似良田多,但是人口也非常的密集啊,普通农民家庭是不可能有动不动就几十亩甚至几百亩土地的。

土地少的情况下,自然只能是采用牛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的方式来提高单亩产量了。

这是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密度所带来的差异,谈不上那种方式更好。

至少对于目前的大楚帝国而言,机械化种植也好,马耕也好,牛耕也罢,甚至是连牛都没有只能采取纯人力的方式,其实这几种种植模式都广泛存在。

大楚帝国大力发展推广机械化种植的同时,其实也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区大力发展扶持蓄力机械种植,马耕种植。

而在南方地区则是大规模鼓励扶持牛耕,为大规模繁殖耕牛的牛场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为生产人力脱粒机、各种锄头,镰刀等农具的作坊,小机械厂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植等。

大楚帝国对农业方面的扶持是全方位,并不会局限在某一个地方。

而先进技术上的扶持也不少,比如农林部一直都在搞杂交水稻,同时还有培育高产小麦,玉米本地化培育等一系列的研究。

光是研究主粮以及果蔬等农作物的研究所,农林部直属的就有十多家,此外各省农林部门下属也会有一些小规模的农业研究机构。

并且陆续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针对一些外来农作物的本地化培育就陆续出现了成果,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玉米以及土豆还有红薯这三大类了。

毕竟这三类农作物对环境以及土地,甚至水源要求都不高,都是在旱地甚至山地上种植的,本地化培育之后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可以有效的利用更多的土地进行耕种。

比如说在南方地区里,普遍都是丘陵地形,适合种植水稻的耕地面积不多。

如何提升南方丘陵地区的粮食产量?

光靠水稻是不够的,水稻这东西对水源要求非常高,而育种以及化肥,加大耕牛数量都是属于常规操作,单亩产量有所提升,但是并不会改变耕地面积本身太少的现实。

唯一的办法就是修建更多的水利设施,获得更多的水稻田。

同时把那些缺乏水源的山地也利用起来,种植一些抗旱农作物,也就是玉米、土豆、红薯这些东西了。

还可以种植一些副食农作物来提升收入,如种植大豆、花生以及果树等。

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提升粮食总产量,提升农民收入,这就是大楚帝国农林部,更是整个帝国的主要战略任务。

所以你别看大楚帝国在工商业上发展的非常好,各种报道也多,帝国高层们也都很关注。

但实际上大楚帝国官方每年在工商业领域里的投入远远没有在农业领域里投入的多。

大楚帝国初年的时候,大楚帝国就搞出来了五年农业发展计划,大手笔的陆续投入了五六千万楚元,而当时的大楚帝国一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也不过一亿左右而已。

第一期农业发展计划结束之后,大楚帝国又搞了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每一期的资金投入都是海量的。

等到如今正在执行的第五期农业发展计划,累计投入以及未来一年多的投入,总计预计会达到四千多万楚元。

这仅仅是中央财政支出,不包括各地方的支出。

这些庞大的农业扶持资金,将会通过农业生产设备、农业水利设施、受灾区地区减免农业税等多种方式补贴给农民们。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里各种小型农机企业数量庞大,而且发展的都很不错的缘故,因为大楚帝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对农机生产企业的补贴。

不管是你是生产蒸汽联合收割机的大型现代化农机企业,还是说生产蓄力收割机的中小型农机厂,又或者干脆是各县里最少都有一家,用于生产锄头,镰刀等普通农具的小型农机厂。

只要你是生产农业设备的,那么都能够获得财政补贴,补贴方式主要以减免税收的方式进行。

所有工业领域里,农机产业的税收是最低的……甚至有些地方发布自己的农机扶持补贴政策后,部分农机企业甚至可以做到免税的地步。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大楚帝国还没有立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搞了,立国后更是从来都没有停下来过。

其中最为着名,投入最大的当属黄河人工改道工程,并在改道过程里通过挖掘引水渠,把黄河的水往北边引流。

仅仅是这一项,就让惠及河南、安庐、江北、山东、河北五省之地,不仅仅减少了洪涝,还让北方两省获得了更多的水资源,得以开发更多的良田。

大楚帝国不仅仅是大江大河进行防洪治理,还积极搞各种小规模的防洪灌既水利设施。

还在众多地方开发灌既水井,修建水库。

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规模防洪灌既、水井和水库设施,平日里你看不见什么效果,甚至习以为常,但是到了春夏雨季的时候,或者是干旱季节里作用可大了。

通过一系列,持续了足足三十年的防洪灌既水利工程,在如今的大楚帝国里你基本看不见什么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大楚帝国里的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多,从没有出现过大规模饥荒的情况,甚至民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人均粮食一年比一年高。

而实际情况里,大楚帝国前三十年里,温度比前明时期还要冷,干旱也更加严重,极端气候也更多。

尤其是最近几年,也就是承顺二十六年后,气温比以往明显要更冷,极端气候明显更多。

但是这些都没有对大楚帝国的澎湃发展造成什么实际性的影响。

因为大楚帝国有着完善的防洪灌既水利设施,寻常的洪水或干旱根本无法威胁到农业生产,如果某地方来了个几十年不遇的严重洪涝或干旱,那么大楚帝国也有完善的救灾赈济措施。

什么地方受灾了,官府立马就免除农业税,并给出专项资金扶持帮助救灾以及恢复生产。

同时大楚帝国粮食总公司立马就能够从其他地方调运粮食运输过去,敞开了供应!

然后工业部以及地方工业管理部门立马会组织各企业到灾区招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