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三十三章 负责销售(2 / 2)

加入书签

张潇点了点头,但是他也清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太难了,想要保持目前宏源集团在电子行业的领先地位,就必须持续不断的对研发进行大量的投入,而这就意味着成本的不断上升,而这又是不可避免的。

“我会责令倪院士带领研发中心在今年争取获得高端芯片设计的突破,从而让我们宏源集团能够开发出全系列的芯片,而不是依赖国外的芯片设计。”张潇咬了咬牙,坚定的开口说道。

叶世江也明白张潇在这方面的投入,对此他没有异议,相反还大力支持。

“根据摩尔定律,下一次芯片的更新将在今年的年底大规模上市,所以我们的时间很紧。”叶世江点了点头说道。

张潇也不禁有些无奈,说到底目前宏源集团的研发基础还是有些薄弱,这就造成了研发的滞后,虽说目前经过一段时间的补课,已经在中低端芯片上完成了追赶,但是摩尔定律犹如催命符一样,不断地催促着张潇和研发中心不断的拼命狂奔。

摩尔定律是英特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的经验之谈,其核心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摩尔定律是内行人摩尔的经验之谈,被视为定律,并非自然科学定律,但是它一定程度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就目前而言,“摩尔定律”被归纳为三种“版本”:第一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

第二个版本就是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而切价格会下降一半。

第三个版本就是用一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番。

以上三种说法中,以第一种说法最为普遍,第二、三两种说法涉及价格因素,但是其实质却是一样的。三种说法虽然各有千秋,但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翻番”的周期都是18个月,而现在距离上一次的芯片更新,时间无疑要更短了一些。

张潇和叶世江两人都是神色凝重,毕竟目前宏源集团的研发还在追赶上代芯片的路上,一旦新的芯片出来,势必会对神华电脑产生巨大的冲击,而这种结果是难以预料的。

张潇不由得想起了联相集团的种种异动,何尝不是在等待新一代的芯片出来,这也是联相集团的优势所在。

而神华电脑一旦失去了自产芯片上的优势,那么联相集团未必没有翻身的可能,毕竟对于联相集团来说,他们不需要研发的投入,只需要在新的芯片出来之后进行组装即可,无疑会缩短产品的更新周期,而这对于宏源集团来说,显然要更麻烦一些。

不过对此张潇也早有打算,在十六位运算即将成为历史的情况下,张潇直接让研发部门开始了三十二位运算的深度研发,也安排有团队在研发六十四位运算,虽说目前张潇还不清楚其中的进展,但是张潇却是清楚,在中央处理器的研发上,倪院士从未懈怠。

“叶总,咱们总是要朝前看的,还未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不必太过于紧张,而且莪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整个集团在电子产业上的整体发展,头部产品固然要追赶,但是其他的产品才是我们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如何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将是你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张潇笑着开口说道。

“是我太过于多虑了,研发中心的事情还是要交给倪院士来负责,我给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才是最紧要的事情。”叶世江顿时也笑了起来,说到底还是他工作重点的偏重问题。

“你能如此想就太好了,所以我接下来会给你所有公司产品的销售情况,你要根据目前的形势进行合理的销售安排,争取扩大销售规模。”张潇笑着开口说道。

之所以张潇如此安排,是因为张潇发现叶世江在生产制造方面有些经验不足,反倒是在大局上有些独到之处,将销售全部让其负责,也可以让他在短时间内做出成效,确立其在集团内部的地位。

除此之外,张潇也想在接下来的安排中观察叶世江的能力,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安排。

叶世江对此倒是没有太多的异议,毕竟他清楚自己的短板,不过这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的,目前他要做的就是做出贡献从而得到集团高层包括张潇在内的认可,没有成绩,职务越高压力越大。

接下来的谈话就轻松了很多,张潇开始跟叶世江说起了港岛投资公司的事情,毕竟这是之前叶世江具体负责的。

“就目前来说,港岛投资公司的情况还是不错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金融市场上的布局已经足够深厚,剩下的就要看市场的反应情况再做安排了,不过现在的盈利已经达到了八千万美元,足够向所有投资者交代了。”叶世江介绍了港岛投资公司的基本情况后开口总结道。

张潇其实也看过叶世江的报表,对他在港岛投资公司的成绩也算满意,笑着开口说道:“就目前平稳的市场运行情况来说,收益还算是可以,应付投资者都是足够的。不过你对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如何看?”

“老板,我觉得还是从港岛或者海外市场找人是比较合适的,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海外市场。”叶世江建议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