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3章 衣锦还乡(1 / 2)

加入书签

这两封战报分别来自南昌跟秣陵。

一封是于拾用快船送来的,另外一封则是甘宁派快船送来的。

首先是于拾送来的战报,上面说孙策派出骁将周泰,领八百精兵潜入南昌附近,另有细作先行潜入榷场,在榷场内放火作乱,引发动乱,内外呼应之下,南昌几欲落入敌手。

关键时刻幸有陆逊挺身而出,求得孟建手令,出城召集兵马,联络商队护卫,共击周泰,激战数日,这才平定叛乱,贼将周泰亦被当场射杀;城内则由祖英召集官兵,斩杀内应,守住城门,这才保得南昌不失。

一纸麻黄纸,短短几行言。

于琦却从这短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连祖英都需要亲自上阵斩杀内应,可想而知当时的慌乱危急。

也是侥天之幸,因为许干的突然出现,让于琦迅速击退了刘勋的进犯;若是没有许干的插手,现在刘勋应该在彭蠡泽两岸肆无忌惮的抢掠吧,而自己也不得不为了应对刘勋而疲于奔命。

算算时间,那个时候应该正是周泰突然袭击南昌的时间点,真可谓是在自己的心窝子上扎了一刀,这可比自己在钱塘扎孙策那一刀很多了。

若是自己再因为刘勋的肆虐而继续抽调南昌守军北上防守赣江口,导致南昌守备空虚,再被周泰突然袭击,南昌真的很有可能就陷落了,那么多官兵的家属都将沦为周泰的俘虏,对军心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大好局面很有可能毁于一旦。

想通此节之后,于琦禁不住的心惊肉跳,后怕不已,多亏了许干,多亏了桓阶啊,这是自己命中的贵人啊。

在心中给桓阶记了一笔,并打定主意,待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一番。

于拾送来的战报如果说是有惊无险的话,那甘宁送来的战报就是纯粹的好消息了——于琦也正需要这样一个好消息来平复一下受到惊吓的心灵。

在困守孤城两个月后,尤其是在看到甘宁带来的援军之后,孙静跟周尚终于撑不住了,确切的说是秣陵城撑不下去了,在孙策的接应下,孙静跟周尚弃城突围,秣陵城随之落入于琦的掌握中。

秣陵城的攻取,标志着整个丹阳郡十六县被尽数收复。

在秣陵城被收复之后,又得到甘宁带来的数千生力军的支援,是仪本该一鼓作气,攻入吴郡的,但是是仪却在甘宁送来的战报随附询问接下来的行动,是仪同时还表示,在没有得到于琦的答复之前,丹阳之军将原地进入休整状态。

被于琦唤来的徐庶跟刘晔,在看完了军报之后,亦是面面相觑,一时无言。过了一会儿,徐庶才率先开口道:“恭喜主公,内患已平,前路已清,正该一鼓作气攻入吴中,一举驱逐孙策,收复吴、会两郡。”

刘晔补充道:“不错,如今军中士气正盛,将士们求战心切;反观孙策,却屡屡受挫,如今被困于吴中方寸之间,兵疲民怨,此乃天赐将军破敌良机。”

说完之后,刘晔又看了看手中的战报,若有所指的道:“将军该好好赏赐一下是仪啊。”

于琦自然明白刘晔话里的意思,无非就是劳苦功高,独自领着人马在前期抗住了孙策的进攻,现在又领着众将打来了整个丹阳郡,而且居功又不自傲。在收复了丹阳郡之后,面对几乎唾手可得的吴郡丹徒、曲阿两县,却能适可而止,并且约束全军,压服一众嗷嗷渴望战功的骄兵悍将,把机会留给于琦,这份心智,委实难得。

有功不赏,赏罚不均,是为上者的大忌。

于琦做了这么久的主公,结合前世的一些见闻,他也知道想做一个合格的主公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做主公,可比指挥打仗要复杂的多,人心多变,人心易变,难啊。

送走了徐庶跟刘晔,于琦又独自沉思了很久,这才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于琦就搭乘许干的战船前往丹阳,并沿途召集是仪率众前往丹徒与他汇合。

“朱大哥,马上就要回老家了,心情如何啊?”

因为这次要直奔丹徒老家,于琦特意把朱武唤来与他同船,作为当初唯一支持他的丹徒豪族,随着众多历史名将的加入,朱武在于琦部下中的存在感越发薄弱。但是作为于琦起家时就跟随的元从老人,朱武在于琦军中的地位一直都是特殊的,就像于拾、于伍一样。

特意换上了一身打磨光亮的铁甲,朱武怀抱铁盔立在船头,一脸与年龄不相符的络腮胡子迎风飘扬,在听到于琦的询问之后,畅快大笑道:“开心!痛快!”

“我还记得当初琦哥儿跟咱们说过,迟早有一天咱们会打回来,到时候吃了咱们的,占了咱们的,都得连本带利给咱们吐出来。打死老陈、老黄他们也想不到,这才一年的功夫,咱们就打回来了,哈哈哈!”

“不要太过分了”,于琦摆摆手道:“毕竟有上百年的香火情,再说咱们当初走的时候,他们两家也没有趁火打劫,反而资助了咱们不少钱粮,还有匠人、船只,可以说是帮了咱们大忙,这个人情,咱们得认。”

说完之后,于琦又觉得不合适:就算要承情的话,也是于琦来承这个人情,他朱武抛家舍业举族追随于琦,不就是为了这一天,为了能光宗耀祖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