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85章 移交(1 / 2)

加入书签

表面看来,人们的结婚年龄越来越晚,最终导致结婚不再流行;而实质上,这是因为人类心理上需要的,并不是异性之爱。人仅仅只是需要同类而已,而这与性别无关。

既然人类心理上需要的是同类。婚姻并不一定满足这种需求。

很显然同性天然更加相似。既然,作为同类的心理依赖,迟早要取代异性之爱。为什么大家不干脆和同性结拜,由同性别的兄弟或者姐妹构成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大家一直生活在一起呢?

历史正是这么发展的。

自古以来,如果由异性构成的家庭中有少数实现了情感上的幸福,满足了心理需求。那是碰巧了。

因为婚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满足的是“经济”上的需求。

由婚姻构成的家庭,是生育和抚养子女的社会基本结构。在神州没有实行社会化抚育制度之前,婚姻是保证人类在生理和文化两方面,不至于迅速灭绝的唯一选择。

说穿了,婚姻构成的家庭,是一种经济结构。和爱情的关系不大。构成家庭的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原生家庭,更接近于一种共同事业的关系。男女双方在投资相当的情况下,近似于同事;而在投资悬殊的情况下,就接近于上下级了。在古代君王的家庭中,君主有许多妻子,同时也是他的下级。

婚姻用经济条件保证,双方的共同后代,在物资充裕的情况下出生与成长。营养充足,不至于缺衣少食。甚至还为后代的后代延续,提供各种物资和技能的保障。

自古以来,婚姻关系事关人类的存续或者灭绝,因此意义十分重大。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婚姻被逐渐侵蚀。

社会大分工取代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家庭在社会中两种性别群体之间的经济配置能力逐渐失灵。结婚率和人口出生率,也就随之不断降低。

为包括神州在内的亚洲东部带来了人口危机。

这是落后的社会制度与人口再生产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

在有了社会化抚育之后,婚姻的基础就彻底崩塌了。

神州的人类,不再需要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养孩子。

在先进的社会制度下,人们把文明的未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后代的出生、教育、发展。养孩子比以前的任何时代养得更好。

生孩子有育儿所,养孩子有社会抚育制度;心理和情感需求有结拜制度。

婚姻沦为了旧时代的文物,用来寄托一些不切实际的梦幻。

在今天这个年代。结婚是情怀。不结婚是常态。

国内的平均婚龄已经接近六十岁;而婚姻延续的平均时长,是一年半。

兰泽和张荷,如果就这么分开了。恐怕再也不可能和其他任何人结婚。

有情人长相厮守,本就难得。

他们俩都不再是受荷尔蒙驱动的二十来岁小年轻;这也就意味着,不会再轻易投入激情。

“我们以后见不到妹妹了吗?”小麦看看妈妈,又看看在一旁溜达的豆子哥哥。

“爸爸,可以见到吧?”豆子回过头问爸爸。

兰泽回答说:“嗯,当然了。等到妹妹出来了,妈妈会让妹妹和你们通话的。只是不能整天在一起玩。”

“没多大事。”豆子告诉小麦,“又不是生离死别。”

豆子张兰纲同学有点破坏气氛。

有他在兄弟几人中间蹦来蹦去,大家都没人伤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