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8章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中!(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郑慈烜带兵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

这一站本来首功是吴三桂的,看来现在属于郑慈烜的了。

此战在历史上本来就是大胜,明清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清朝的兵马,死伤甚多,初战清兵失利,几至溃败。

而郑慈烜的部队更是不畏死的“铁军”!无人能敌的杀入了敌阵。

洪承畴将郑慈烜列为首功,说:

“郑慈烜英气勇略,作战的气势十足,特别是此次作战战功犹多。”

这一战就算吴三桂来也是大胜,更何况郑慈烜带的兵。

第三天,洪承畴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

此时明军士气正锐,皇太极对清兵失利心急如焚。

八月,皇太极带病急援锦州,史书记载此时皇太极正流鼻血,但皇太极不顾急病,昼夜兼行500余里,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

皇太极登山岗观看明军阵式,见洪承畴的阵势布置严整,感叹说:

“人们都说洪承畴善于用兵,果然是这样的,我们的兵将一定要小心。”

他看了很久,苦苦思索,见明军是:

“重兵集结在前,但是后队的疏漏很大。”

便想出了破敌之法,对诸将说:

“洪承畴的兵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以攻破了。”

他根据明军首尾不相顾的弱点,定下掘壕围困断敌粮道之法,壕深八尺,上广一丈二尺,下极狭窄,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掉落的,没有容纳脚的地方,不能再次出来。

清兵拼命掘壕,从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山、杏山之间的通道,一直到海口,连掘三道大壕,将明军包围起来,切断了其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

简单来说,就是皇太极的清军,摸到了明军背后,挖了军壕,断了明军的粮和后路。

就连郑慈烜都没想到这茬:

“还有这种操作?皇太极这么猛!”

这时候郑慈烜才发现,皇太极是真有些本事,比崇祯强上了太多,不愧是创立了满清帝国之人。

皇太极此时已经两次出兵朝鲜,使朝鲜臣服,还统一蒙古和黑龙江流域。

洪承畴发现之后,连夜开会。

洪承畴决定:“无粮军不动,明日攻之。”

郑慈烜虽然不知道这段历史的具体,但他知道,若按照洪承畴的战略,必输无疑。

郑慈烜第一个提出了异议:

“我认为不可!”

郑慈烜走到了地图前,在明军后面划了一条横线:

“清军如此去做,围点打援之法!等的就是我等明军进攻!”

洪承畴和皇太极都明白,锦州城根本不是目的。

皇太极只是想围点打援,就等的是明军全部压上来,然后像他预设战场一般全歼明军之生力军,再抢光明军的粮食。

洪承畴却一言难尽的说道:

“我等与清军交战数年,深知皇太极不是等闲。”

“我只想等清军撤围,清军拉长战线,其后勤不接,士气必然下降,再做压上决一死战!”

“本只要拖到秋后便可!”

清军几万人围锦州城,一围就是一年多,经济后勤肯定撑不住的,战线又拉长,现在还要断自己后路,洪承畴判断拖到秋后即可。

锦州城的话,完全撑得住,锦州城内粮食多的很,被围的祖太寿也丝毫不慌,还告诉洪承畴要他慢慢打,不要浪。

总之,大清也是强弩之末,拖一拖,便能胜。

可京城中的兵部尚书陈行甲,见到打了几场胜战,眼下皇太极又想断明军之后勤,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洪承畴进军,崇祯帝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

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

现在张若麒就在他们身旁,一说要拖,张若麒就站了出来:

“为何不战?我等现在士气高涨!乃大优之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