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五十五章中央军进驻太南(2 / 2)

加入书签

“就拿这一点来说, 就与其他根据地大不相同!”

胡景云所说的情况只存在武义、武安两个县城, 像磁西、黎东南、潞东南根据地内的据点通通被拔除。

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给寺内勇一个面子,保持明面上的治安。

总不能一向治安良好的武义、武安两县,大部分地区都不在日军的掌控范围内吧。

实际上,寺内勇能控制的只有两个县城附近,邯长公路,以及通向县城的公路周边的据点。

“咱们八路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处于被日军分割封锁的游击战争环境。根据地的经济,基本上是分散的农业与小手工业相结合的半自然经济。根据地民众要承担战争的消耗以及敌人不断的扫荡,对于根据地的农业及手工业创伤颇深,在这一点上,咱们太南根据地能有如此安稳的环境,实在是得天独厚啊!”胡景云激动的说道。

“照算盘同志所说,部队目前自己发展的副业良好,山上有农场,有成片的蔬菜地,有养鸡场、养猪场,同时还有制造肥皂的作坊,目前已经满足部队的日常需求,磁县的四团管辖着三家煤矿!”

“而在地方上,部队与当地大户合作,向外倾销布匹、皮毛、草药、烧酒等物资,同时又从外地采购食盐、火柴、家禽、油类,得益于这项工作,武义、武安的经济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不少村子都有自己的小作坊。”

“不过目前管理较为混乱,而且根据地没有税收政策,也没有发布边区币!”胡景云最后说道。

周维汉几人对视一眼,胡景云所说的的确是事实。

根据地不是不想收税,而是根据地草创期间,之前的工作重心在军队建设以及基层政权建设,根本来不及实施税收政策。

军队的供给问题,一方面是部队缴获,没收恶霸乡绅及汉奸的财产,同时自己搞生产、搞副业。

另一方面靠在当地筹粮笼款,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保证军队的供给。

1937-1940年,这一时期,根据地正在形成,一切草创。

各地的抗日政权尚不统一,也没有一套适合敌后根据地具体情况的财政政策及办法。

在八路军迅速壮大的情况下,军需供应非常急迫。

因而就地筹粮笼款应运而生。

“当务之急是发展农业及手工业,同时实施合理的税收政策以及发行货币,不过根据地由于有化肥的缘故,再加上已经土改完成,农业发展情况倒是很好!”一直没说话的林真说道。

“税收是最需要做的,实行“富户捐”的办法使地主富农负担过重,不利于农村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中农以下阶层受这种影响,经济上不愿上升,妨碍了生产的发展。”

“就算是愿意支援咱们八路军的抗日志士,也不会一直愿意出钱出粮,而一些家境一般的老百姓其实是有余力的,一直就地筹粮笼款,没有办法对根据地的财力、物资进行统一调配!”

林真一发言,说的头头世道。

周维汉等人点了点头。

“那实施什么税收政策?”

“合理负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