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零四章 好精彩的刺杀【周一求票】(1 / 2)

加入书签

荆轲在内侍的引领下,进入了咸阳宫。

进入宫内以后,他暗自计算,共行进一千二百六十四步,才穿过外廊,经殿前广场,从侧翼接近到达咸阳正殿。

这一千两百六十四步,若是御剑而行,不用一次呼吸便能跨越。

荆轲是在计算刺杀秦王后,离开的路线和速度。

这是一个精善刺袭术的修行者,自然而然便会思索的事情。

“我想从秦宫全身而退,几乎不可能…”

一路前行,所见秦军精锐,以及咸阳宫各处隐然呈现的气象,让荆轲暗感震撼。

秦宫之中藏龙卧虎,强者无数。

荆轲隐晦的扫了眼高空,唯一的退路…是从天上走。

他旋即收束念头,轻吸了一口气,跟在内侍身后,走进了咸阳宫侧翼的书房。

荆轲低头垂首:“荆轲见过秦王。”遂跪行大礼。

赵淮中打量着这位赫赫有名的刺客。

荆轲,历史上若有刺客排名,此君绝对在前十之列,若论知名度,则位列三甲。

关于荆轲,普遍的说法是其乃卫国人,和吕不韦是老乡,但也有说其本就是燕人,奉命入秦行刺。

历史上,他来秦之前,燕人穿白绫披孝为其送行,可见其悲壮。

而与荆轲一同来秦的还有个秦舞阳,但眼下秦舞阳在燕为将,并未与其同行,显然是历史偏差。

此时,荆轲进入咸阳殿,赵淮中略作审视。

荆轲将自己的气息收束的很好,念头里,行动举止间,丝毫不见杀气。

但他正以不为外人所知的方式,积蓄着自己的力量,等待爆发的一刻。

他隐藏的非常好,怪不得明知赵淮中是五境圣人仍敢来行刺,不担心被看穿。

他的本事确实有瞒过五境圣人的可能。

可惜遇到一个只听名字,就知道他来干什么的挂逼。

“抬起头来!”

赵淮中蓄满威严的声音响起。

荆轲这才抬头,看向名震天下的大秦君主。

见到赵淮中的一刻,荆轲的心微不可察的急跳了数下。

赵淮中坐在矮席后,头戴发冠,一身黑袍搭理的整齐无比,领口交叠,肩膀宽阔的像是能承载一切重量,而背脊笔挺,又仿佛没有任何力量能让其稍有弯折。

尤其是赵淮中的眼睛,有着洞彻人心的平静和锐利。

荆轲和赵淮中眼神交汇的一瞬,险些心防失守。

他心头大凛:大秦之主名震天下,果非虚传,怨不得连金乌也被其所杀…

脑内的念头旋即被其压下,怕的是赵淮中能看穿自己的所思所想。

赵淮中身后,一左一右,站着辛武,刘琦,范青舟三人。

赵淮中:“你入秦所为何来?”

“吾携上古稻种,和浑天兽两物,欲进献大秦,望秦王接纳。”

荆轲话落便翻手取出一个包在粗布里的木盒。

固有历史中,荆轲是将行凶的短匕藏在地图内,图穷匕见,突然抽出以行刺。

这种变化明显有后人杜撰的成分,秦王身边的侍卫,不可能不事先检查进献之物。

荆轲若真把匕首藏在图中,不等近身就会被发现,成为史上最蠢的刺客。

眼前的荆轲就要高明的多,他在耐心的等待,寻找一击必杀的机会。

“呈上来。”

自有内侍颠颠的上前,将荆轲拿来的小盒子仔细检查,验过无毒无危险,才递给赵淮中。

盒子打开,其中是一颗颗黄豆大的谷物种子。

“此为上古所传,天地奇物,闻大秦虎贲征战天下,抵御妖族,护我人族不为妖所侵,荆轲特来献宝投秦,望秦王接纳。”

赵淮中心忖:听这几句话,也算明白事理,那你还蓄谋行刺,罪加一等啊。

荆轲呈上来的谷物,弥漫着一股天地灵气,一看便知是珍贵之物。

一小盒,大概上千颗的样子。

这东西拿给穆大家,她一准高兴,估计能允许我蹭住一晚上……赵淮自娱自乐的思忖。

荆轲话落,又从背着的布囊里取出一个布袋。

那布袋中有东西蠕动,装的显然就是浑天兽。

他往左前方跨出一步,准备将布袋递给一侧的内侍。

赵淮中很配合的道:“荆轲,你将所献之物拿到近处,给寡人看看。”

荆轲恭声答应,将装着浑天兽的袋子托在手中,往赵淮中接近了两步,而后便停下,躬身,将布袋高举过顶,等着内侍呈给赵淮中。

内侍接过布袋后,进行检查,准备拿给赵淮中。

而就在布袋离手的一霎,躬身的荆轲,正在精准的计算着距离。

此刻他离赵淮中不足三丈,正是出剑的最佳距离。

下一刻,荆轲体内仿佛有一头远古怪兽复苏,胸腔的心脏砰然跳动,全身血液如长河奔腾。

无尽的力量在他体内激荡。

一缕剑芒从其口中倏然飞出。

无杀剑,最厉害的地方在于,真正发出之前,没有丝毫杀气倾泻,而一旦催发又能无坚不摧,无物不破。

剑光出现后,更是快的不可思议。

这一剑,出手就是荆轲的巅峰,毫无保留。

且,他还有第二道保险,在剑芒破空而出的同时,剑芒之下,又分化出第二道隐形的杀伐之剑。

这第二道剑气,就是荆轲去找刘旭借取的商隐剑。

这是一柄隐形的剑,只有一道波纹,和荆轲自己的剑交叉,形成了剪刀般的剑芒,绞向赵淮中。

而即便一明一暗,双剑同出,仍不是这次杀局的全部。

荆轲动手的刹那,赵淮中面前,他刚才查看的那盒稻谷中,竟有一颗种子从盒子底部翻出,裂开。

从稻谷内射出一缕金光,化作一个类似金元宝,上宽下窄,又有些像漏斗模样的法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