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四十六章 秦军甲字科【求订求票】(1 / 2)

加入书签

阳光很好。

李牧一身洗的发白的褐色长袍,垂手站在秦宫正门外,眺望秦宫中心那一道冲霄的紫气。

他身后只跟了一名随员,就是上次廉颇前去拜访时,负责炖肉的那个,生的膀大腰圆,四方大脸,满脸横肉。

他原是李牧麾下副将,李牧解甲,他也跟着归田。

副将手里还牵着两匹老马。

马虽老,但都是当年座下军马,站在副将身后,纹丝不动。

秦灭赵后,特许李牧带马归隐。

李牧和副将在宫门外,默默等待时,忽然听到身后蹄声如雷。

一队秦军自远处的长街转角处出现,共三十余众,皆骑高头大马,披甲执锐。

三十余匹大秦夜兽,鼻孔喷出黑色的气柱,远远看去,三十余匹马如同一条被黑雾裹卷的长龙,呼啸间横跨长街,来到李牧二人近处。

为首一员将领,在马背上坐如重山,身宽体阔,短须如刀,居然是廉颇。

廉颇看见李牧,高居马上并不下来,调侃道:“我就说你早晚得来, 还非要隐居数年,瞎扯瘠薄蛋, 浪费时间。”

廉颇说话, 向来不拘小节。

李牧在马下应道:“我与你不同, 避居数年,对手下众将是交代, 如今我来秦,是想要打匈奴,同样是麾下众将所请。”

一旁膀大腰圆的副将忙道:

“确是吾等所请, 廉颇将军有所不知,吾等休息数年,远离军伍,实在是有些遭不住了,感觉活的没滋没味。

吾等同请将军出山, 来这大秦谋个军职, 哪怕是普通兵士, 能穿甲, 能随同军伍出征,吾愿足矣。”

廉颇翻身从马背上跳下来,身上的甲胄发出锵的一声震鸣。

他问李牧:“当初秦灭赵,你不愿入秦,沉寂数年,为何突然想通了?

别和吾扯什么部下所请, 你要是不愿意,谁能逼你不成?”

膀大腰圆抢答道:“吾等这几年居于田间地头,发现秦人占了我大赵以后,在畜牧, 农耕等事上, 皆能一视同仁。赵归秦后,日子确实比以前好了。

前数日, 秦王以圣人之音, 通告天下,所言所讲, 吾等听闻后多有所思,所以将军才愿意来秦。”

“原来是被大王言语所感。”

廉颇道:“走吧,与我一起入宫见大王!”

李牧奇道:“你特地赶过来,是因为知道我来觐见秦王?”

廉颇道:“那倒不是, 秦要攻燕,我赶着回来, 看看有没有仗可打。

在大秦为将,颇多不易。秦军良将层出,上有蒙骜,麃公等人久经战阵,又有王翦,内史腾,蒙武等大将。

新一代则有蒙恬,杨瑞和,王贲、李信等人,皆有良将之实。

在这大秦,手脚稍慢战功就被人给抢走了,所以咱知道要开始攻燕,策马回来是为了抢功的。

正好大王知道你来,传声让吾带你一起进宫,走吧。”

李牧哑然失笑,回来抢功说的这么理直气壮!

廉颇带了两名随员,李牧则带着膀大腰圆,五个人一起往宫内行去。

李牧的副将边走边打量廉颇身畔的随员:“将军这两名随员,身上所披玄甲,是精铁所铸,外挂青铜甲叶,以便于祭刻防御阵纹?

装备如此精良,将军这些亲兵,在秦算是几等兵卒?”

廉颇边走边道:“他们在秦是乙等上的精锐,可常年配甲,吃军粮,不用务农。

他们之上还有三等甲字科秦军!

大王重兵伍,大秦最精锐的是名为龙甲,玄甲两部禁军,目前百万秦军,入选者不过千余人。

这千余人……才是真正的强军,你等若能入秦,日后自有见识的机会。

秦稍弱一等的甲等兵卒,为大秦禁军,皆为百战老卒,所谓大秦虎贲,便是指他们,总数在十万上下。

这十万军若由我廉颇统率,足可戳穿当世任何一国的防线,天下无人能挡!”

膀大腰圆的副将笑道:“听起来将军像是在赞誉自己的统兵能力。”

廉颇不理他,自顾道:“与大秦禁军并列的,还有夜御府的神府军,人数在三万左右。

以上精兵,没有大王所赐兵符,谁也无权调动。

再次的精锐,散布在各军之中,王翦,蒙骜等大将麾下皆有,多则十数万,少则数万,都是追随他们征战天下的悍卒。然后才是我麾下这些兵卫。

不过我廉颇入秦不过两年,吾所统率兵卫,进步速度最快。

吾的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让麾下精锐,成为大秦甲字科强军中的一员。”

廉颇颇为傲娇的挥了下手,对于自己带兵的能力,显得十分自信。

膀大腰圆忽然压低声音,问廉颇:“我听说,楚人大将项燕被秦王派去挖渠了?

外界所传,秦王素来求贤若渴,怎地平白错过了楚人大将?”

廉颇摇头:“大王如何想的,吾哪知道。”

说话间,便来到了咸阳殿,近臣刘琦,一身黑色带暗纹的内侍长袍,亲自出来迎接,在前引路。

此时随员便在宫外等候,只李牧和廉颇跟随刘琦,得以进入咸阳书房,觐见大秦之主。

临近正午的阳光,绚烂明媚。

书房两侧窗户敞开,凉风习习。

赵淮中身着黑色王袍,坐如劲松,不动如山。

李牧进来的一刻,他恰好放下手中玉笔,抬头看过来。

当年匈奴攻赵时,赵淮中尚且是大秦储君,但和李牧曾通过书信,沟通两家联兵,以围杀匈奴部众。

后来秦军攻赵,赵淮中又有手书送给李牧,明言赵将亡国。

赵亡国后,赵淮中的法身还曾亲自去军营见过李牧。

所以两人并不陌生。

李牧对赵淮中的印象,有些复杂。

现如今世人对赵淮中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秦能连灭四国,主要是因为秦人数代积累,唯时势尔,并非当代秦王之功。

但更多人则认为秦王有不世雄才。

李牧的看法更为中肯,秦王赵淮中,和秦人积蓄数代的国力,军力,共同构成了秦此时的强盛,缺一不可。

若是非要比较哪个更重要,在王权主导一切的年代,当然是一个英明的君主更重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