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颜色不对的理解(1 / 2)
第47章颜色不对的理解
武陵郡虽然不是大郡,却也不像那般寻常小郡一样,只有十几万户人。
据郡守大人上任当年统计的人数来看,整个武陵郡在户籍上的共有二十七万人。
其中有秀才功名在身的,不过四千余人。
而举人,就是从这报考的四千余名秀才中,择优每年再选出来不到一百人。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郡试共考三科。
策论,谈的都是各地治理的方案,民生或者军国之事,重实际。
诗词,讲求韵、雅,有时更需要灵感来做支撑。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圣言,顾名思义,圣人言论。圣人言论,上述为君之道,下讲臣子之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圣言者,不可废也。
三科之中,策论和圣言占比最大,诗词最轻。
陆少安对策论还是有一些把握的,毕竟这些年夫子每月布置的题目也不少,再加上自己也喜欢看些杂书,七七八八的知识融杂在一起,有时候就能得出一份正确答案来。
圣言一科,陆少安也不惧。自古能称圣者,不过孔夫子一人。
而孟夫子也仅仅是号称亚圣而已。
圣言一科的题目,多半是以孔夫子的言语为题,当然,即便是出到了孟夫子身上,陆少安也不惧。
乡试(秀才试)考过了的东西。
无非是再熟悉一遍罢了。
真正让陆少安有些头疼的,恰恰是占比最少的诗词。
韵、雅这些东西虽然卫夫子也有教,但这种东西,本来就需要一点灵感和悟性的。
不然只靠死琢磨的话,很难得出好句子来的。
不然也就不会有李白斗酒诗百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之类的诗词了。
老天是公平的,在给了陆少安对策论的强大理解能力和对圣言的强大记忆能力之后,也相应地剥夺了他对于诗词的敏感和天赋。
这般想着,陆少安有些发愁。
但众所周知,只会发愁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与其在那里无端叹息,还不如多抄两篇书实在。
《国论》一书,虽然没有讲诗词歌赋之流的东西,但无论是策论还是圣言,在此书中都可以找到端倪。
仲朴先生更不愧是当世有名的大儒,竟然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圣言起笔,纵横穿杂,拿浅若深,言及国事。
这样的境界和手笔,这世间也唯有仲朴先生一人而已。
又细细地将《国论》抄了十几页,陆少安舒展了下有些疲倦的身体,决定去田里看看苏,
咳,决定去田里采采风,找找灵感。
读书人找灵感的事情,怎么能拿一个女娃娃做借口呢?
那是小人的行径。
而他陆少安,可是正人君子本子。
有了采风的决定,陆少安轻快地出了门,脸上更是挂着淡淡的笑容。
让人见之,心生好感。
沿着宽阔的土路行至河边,陆少安脸上的笑挂不住了。
那个野丫头没人管着就是不行!
现在居然还敢上树了!
宽大的袖口裤脚在风中飘荡,活脱脱一个充气的大胖球。
陆少安有些不开心了。
你在十里八乡问问,除了那个莽乎乎的英子姐,有哪个女娃子能上树的!
这野丫头就是被英子姐带坏的!
果然,有往前走了几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