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4章 报纸(2 / 2)

加入书签

谢岩压根不关心他们怎么想,接着说道:“作坊只对在座的供应油墨,相信三五年之内,很难有别人仿制出来,至于以后,那不好说,因此,印刷一道,内容才是第一位的,依靠工艺,是无法永远领先的,还希望诸位能够明白。”

在座所有人里,真正能够听懂这句话的人,也只有冯宝,其他人更多的想的是,有个三五年足够了,以后事,那就以后再说。

至此,关于“活字印刷”出现所带来的利益分配,完全达成一致,所有股东们各取所需,至于日后能够做到什么程度,那就完全看各人能耐了。

谢岩关心的是新技术出现后带来的影响与社会变革!利益,不过只是中间的助推剂而已,并不值一提。

十天后,大唐第一份公开发行的刊物《卫岗日报》问世了。

报纸的总编辑为谢岩,责任编辑许爰、黄一清、高远,整个印刷以及发行,由洛克然找人实施。

《卫岗日报》从内容上来说,初始只相当于后世报纸的一张纸,另外附有一张“广而告之”版,由冯宝提供内容。

头版最显眼的位置,刊登的谢岩的一篇文章,题目为《我们的大唐》,文章很朴实,没有华丽词藻,也没有引经据典,以接近口语化的文字,详细介绍了大唐的人口、疆域、物产等,由于古代的统计数据不够详实,谢岩更多使用的是“据估算”,但是他也提供了部分来自“户部”的数据,尽可能的做到相对准确。这是第一次有人将整个大唐的情况告诉普通百姓。

一时间,“卫岗乡”街头出现许多手拿报纸的百姓,不识字的听识字的在读……最后,整个乡里几乎人人都知道了报纸里面的内容,甚至于连冯宝附带的广告,很多百姓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十天之后,第一期的《卫岗日报》摆在了“两仪殿”龙案之上。

李治饶有兴趣地读完整张报纸,当看到报纸在正中间下方,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印有“本期印数万份”时,他不禁微微颔首,诚如谢岩当初承诺的那样“如果活字印刷能够成功,印书的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对于百姓和朝廷来说,都是一件好事。”现在看起来,言之不虚。

有功当赏,此为规矩!更何况,李治也不是一个小气的皇帝。

差不多十一月底的时候,皇帝诏书抵达“卫岗乡”,除了赏赐老宋一家财帛之外,还另外赏了他一个正九品上的“儒林郎”散官头衔;而那两名学生,则赏赐了财帛与正九品下的“登仕郎”散官头衔。

当期的《卫岗日报》全文刊载了皇帝诏书内容,以宣扬“皇恩浩荡”。

三天后,十二月初一,又到了学堂正式放假的时候。

冯宝正在自家院子里享受着正午“日光”的温暖时,方九忽然来报:“谢县男差人前来,请校尉去一趟官衙,说有要事相商。”

冯宝想了一下,没觉得最近能有什么“要事”啊,不过转念一想,自己在家也是闲着,倒不如过去走走,权当散心了。

走进谢岩的“公事房”,还没等冯宝开口,谢岩却先说道:“方九,这里不用你伺候,去韩跃他们那里玩吧,他们放假了,都在巡逻队那里。”

方九看了一下冯宝,却见他挥了挥手,也就不再多说什么,转身出去了。

等方九走出房间,谢岩亲自走过去带上房门,然后才回到自己座位上。

冯宝太清楚谢岩的习惯了,通常他这样做,那就意味着是真有很重要的事,于是收起“凡事无所谓”的心态,很认真地问道:“出了什么事吗?”

谢岩摇了摇头,道:“暂时什么事也没有,我找你过来,是因为我想起了一件事情。”

“何事?”

谢岩道:“今日,韩跃他们过来,说了一下考试的情况,期间说到,他们有打算和去年一样,跟房元昭他们一起去‘长安’玩。”

“很正常啊,他们年纪差不多,又是同学,一起去玩,这没什么吧?”冯宝不大理解地问。

“去玩当然没什么,可是我突然间想到……”说到这里,谢岩压低了声音道:“长孙无忌用来清洗政敌的‘高阳公主谋反案’,好像就在‘永徽四年’。”

“你的意思是……?”冯宝心里想到了一些,问道。

“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但是年份不会错,房元昭他们回家,万一遇上了,那可就完了!”谢岩接着补充道:“你那个徒弟,可是房家的人,你不想他有事吧?”

“当然不想!”冯宝想都不用想地答道,随即道:“你说的没错,不能冒险,他要是万一给卷进去了,神仙也救不了。”

“所以,我想让你出面,找个借口,让他们走不成,留在乡里,起码我们可以保护一下。”谢岩说出自己的真实意思。

“怎么保护,真要是被株连了,谁能保护得了?”冯宝不无担忧地问道。

“我不知道,我只能说,有这个可能性,他们人在乡里,或许还能有点办法,一旦离开了,那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冯宝知道谢岩说的是真心话,于是说道:“那好,我负责把他们全都留下来,你来想办法,我知道你行的!”

谢岩苦笑地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他真的是一点把握都没有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