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第十三章 问政(四)(1 / 2)
[[525-第十三章 问政(四)
知道了“地点”问题,那么余下就是关于钱财方面。
冯宝直接言道:“吾租下那片土地,并未耗费过巨,尚有余力支应。”
“请教冯侯,据咱家所知,府上并无余财,何来余力支应?”王伏胜问得很直接也是实情。
“公公有所不知,吾之钱财不缺,唯世人不知罢了。”冯宝本还想再说,却忽然打住,起身从书案上取过一本厚厚书册,亲自递送到王伏胜面前,道:“数年间,吾在外奔波,家业未曾打理,后由元昭执掌,方得以理清,且编列成册,公公一看便知。”
王伏胜也不推辞,接过展开阅看……
与此同时,冯宝则口述自己对于“经济事务”的一些看法……
两位王大总管都听不懂冯宝说的内容,但有一个地方,他们二人全都非常清楚——按照冯宝说法,钱财再多,不过是数字而已,不能吃也不能喝,它只是货物用来交换的计价物,真正的财富是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须物资以及铁锭、水泥等生产物资。所以,冯家财富并不是钱财,而是储备物资及生产物资的作坊。
这也就解释了,王伏胜在账册中,看到很多钱财的计数后备注有对应物资,很显然,那是换算出来的,并不代表真正钱财。
“冯侯何故存储?”王伏胜不解地问。
“朝廷一旦用兵,或天有灾祸,粮价乃至其余货物皆有上涨,影响百姓乃至乡里官员生活,故需有应对储备以做支撑。乡里存留物资,吾之名下仅占两成,余下皆为学堂及各家所有。”
听到这里,王伏胜那是吓了一跳,因为根据冯宝提供的账册所示,其名下钱财确实不多,大约五万贯,而且还分散在各作坊,但物资换算出来的财富,却高达六十万贯,这还是成本价,若按照市面价格,至少得翻一倍。
可这么多只占“卫岗乡”物资两成,可想而知,乡里存储的物资数量有多么惊人,几同于“户部”库房了。
冯宝看出来王伏胜心中的疑虑,笑而解释道:“账上列出的数字,不等于实际存储,有很大一部分,实已运出,未及消账。比如年前,警官带兵出征,除军械外,余者皆为存储物资,迄今仍挂账内。”
王伏胜实在闹不清这些财务账上的事情,他只知道一样,“卫岗乡”那么多物资,只要不是全部留存的就好,因为原因太简单了,“一乡之地”,保留那么多物资做什么?根本说不通。
其实他哪里知道,冯宝在说的时候,刻意避了“钱号”的作用,而突出了物资的作用。
因为,来自后世的冯宝很清楚,一旦“金融”这个“怪物”被唐人,尤其是拥有统治权的皇家和权贵们知道,那么他们这些人肯定会忽视生产,注重“杠杆放大”效应,在信息交换并不流通的时代,这种放大,实际上就是对底层民众赤裸裸的掠夺,从而将一个国家拖进无底深渊。
如果在顶层设计没有完备之前,“金融”、“杠杆”这些代表资本利益的事物绝对不能出现在世上,此为冯宝与谢岩以往一致认同。
然而,世上从来就不缺聪明人。
而在聪明人眼里,往往越是刻意隐瞒的,越容易被发现。
武皇后,毫无疑问极其聪慧。她在寝宫里,静静旁听王伏胜他们向皇帝禀明“卫岗乡”一行详细,心里却有了很多疑惑。
其中,最难以明白的就是,如此众多物资,不论进行怎样的交换,最终都是通过钱财体现,可按照冯宝的说法,钱财是在物资上,那么问题来了,物资少了以后,钱去哪儿了呢?
存进“钱号”,是一个主要途径,可“钱号”保密性极强,没有皇帝诏令,根本查不到。
也就是说,王伏胜他们去了一趟“卫岗乡”实际还是没能弄清楚,冯宝有多少家当。
而且,根据冯宝描述的未来“货物交易”场所,大批货物进行交易,但是钱财交割却是通过“钱号”,虽然收取看似微薄费用,但武皇后隐约感觉到,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只是想不通罢了。
需要出言提醒皇帝吗?
武皇后很快否定了这想法,因为皇帝没想到的事,自己想到了,那可不是好事,一个后宫妇人,太聪明其实是一件坏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