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第四十五章 羽林右卫(一)(1 / 2)
[[557-第四十五章 羽林右卫(一)
“皇家卫岗学堂军事院”,是一处极为特殊的所在。
首先,在内进学的学子们,全部来自于大唐军中,并非普通百姓;其次,授课先生中,除算学、格物等,凡与军事沾边的,俱来自“十六卫”军官及“兵部”官员;而原先“军事兴趣班”依旧保留,只有学业优良学子,才可以同学堂内其余对军事感兴趣学子共同参与“军略研讨”。
由于当年“军事兴趣班”提出的“辽东军略”,基本为朝廷采纳,引来学子们对于参与大唐用兵方略更加热情高涨,尤其是激战正酣的辽东方面,每逢“军略研讨”开课,都会引发热烈商议……
而这种不定期举行,又切合眼下实际情况的商议,逐渐引来朝廷关注,正所谓“兼听则明”,对大唐朝廷军方而言,学子们的各种奇思妙想,很多时候也提供了一种新的作战思路……
在不知不觉之中,有了一种群策群力的态势。
唯谢岩、冯宝二人知道,那是后世所有军事强国最为倚重的“参谋部”。因此,适当参与,甚至邀请军中高级将领旁听,有意扩大其影响,便成了因有之宜。
身为“军事院”主事,许恢得知辽东最新战况后,敏锐意识到——陷入对峙和僵持状态的辽东战事,需要一个破局点。以此为题,作“军略”商议,可当研学,亦或替上分忧,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故,许恢夤夜发布告示,以最快时间,组今日之研学。此时,乃朝廷收到“辽东战报”后第五日。
走上讲台,许恢抬首即看到百余名学子后方,居然坐有二十余旁听者。
定睛一看,赫然有诸多熟悉面孔——除谢岩、冯宝、高远外,另有“兵部右侍郎”、“右骁卫中郎将”及其余大小官员。
许恢早已不是平民布衣,见惯了勋贵高官,已无不安之感,仅迟疑片刻,即按常规开始……
“辽东战事”之症结所在,根本就不是秘密,因此,许恢拿出来让众人研讨的议题并非是否速决,而是如何速决!
学子们的想象力尽管很是丰富,但在总体而言,却无多少新意,唯有两名学子提出方略甚为大胆。
其一意为朝廷可派一支援军,自“登州”渡海,进入辽东,汇合大军,克“安市城”,以破“高句丽”防线;其二意为充实“鸭绿水”南岸屯兵军寨,破围堵敌军,后南下,与贺兰敏之大军汇合,攻取“高句丽”都城“平壤”,以解当下之局。
攻坚拔寨,从来都是以巨大战损为代价!
大唐朝廷,自皇帝李治起,都不怀疑军队的能力,只是,真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吗?这才是整个战局中,真正所思所虑的地方。
以前隋之盛,不惜一切赌上国本,结果是天下大乱;大唐皇帝,不论是英明神武的太宗李世民,又或是当今天子李治,不想,也不敢倾尽国力一战,这也是大唐臣民,能够预见的事情。
既然不可派遣大军增援,且大唐朝廷也不想付出高昂代价,那么,利用现有兵力获得战事胜利,才是最优选择。
“高远他们,怎会如此认可那两名学子的提议?”冯宝脑海里如是想着。联想到今日来此课堂,受程务忠邀约,而其现任“左骁卫郎将”,实掌兵权,邀约之举颇是突兀,但此刻心中,却是若有所思——无他,盖因“火药”尔!
火药已成,此事算不得绝密。
按圣意,王伏胜督办,谢岩领“密案司”经办,详情却少有人知。
“新安县”城内,“火药”和“军械”两大作坊由于匠人尚未齐聚,故石子依然居于学堂之中,然其护卫事宜,外有“千牛卫”,内有“学堂”专职护卫,以保万全。
不过,因“火药”现阶段主要用途在于军事,所以,“军事院”和“军事兴趣班”得到了少量“火药”,用于实际验证,也算是一种熟悉新鲜事物的过程。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火药”威力令学子们刻骨铭心,也让他们意识到——“火药”走进战场,能够带来的变化,以及无数种可能。这才是两名学子提出增派援军,以求速胜的基础。
学子们能够想到,如高远等官员,若是想不到,冯宝那是不相信的,因此,他始终觉得,今日那么多官员来到学堂,恐怕不会那么简单。既然猜不出,静观其变为好。
不只冯宝,谢岩同样察觉到事情有异,于是他们两个人,很默契地一语不发,哪怕许恢邀请发话,也推辞不言。
一堂课,再久也有结束的时候。
等到学子们起身行礼,依次退出后,许恢走下讲台,来到高远、谢岩等人面前见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