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79章:战国三杰(2 / 2)

加入书签

除了这些布置之外,织田信长还提前将其余各城的百姓,全部迁移到这五城之中,同时将所有粮食都收归国有,并将搬空的城池付之一炬,不让敌军在尾张和美浓获得一粒粮食。

织田信长的焦土策略是对的,就是实施的时间有些晚了,他应该在四国联军还未攻入浓尾地区前就实施,这样才能加剧四国联军的后勤负担。

如今四国联军都占领了大量的地盘,领地内的人口也不少,可以就地进行征粮,就算焦土策略有用,效果也肯定没那么好。

织田信长做足所有准备后,接下来的形势也跟他预料的差不多,东线的秦军和西线的魏宋吴联军,都直扑东京而来,显然是打算在东京城下会师。

“陛下,须佐之男、加具土、大山津见和志那都比古四人,出现在了东京城外,他们声称是来助陛下一臂之力的,并要求入城。”宫本武藏沉声汇报道。

织田信长闻言顿时大喜过望,他这一个月就没收到一个好消息,不是这座城池被攻破,就是那支军队被击溃。

最离谱的一条坏消息是,一支五十人的秦军骑兵小队,竟敢正面和两千倭军作战,并且还打赢了,一路追杀并且还俘虏了一千多人。

简直太tmd离谱了。

这一个月的坏消息太多了,织田信长已经从愤怒,不解,转变为麻木了。

须佐之男四人的主动来援,是织田信长这一个月来,听到的唯一一条好消息。

“快,快带须佐之男来见朕,不,还是朕亲自去接他入城吧。”织田信长一脸激动的说道。

织田信长明明在东西两线布置了重兵,可为何还是败的这么快?缺乏顶尖猛将虽不是唯一的原因,但也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须佐之男等四位战神级猛将来援,这对于织田信长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啊,他又岂能不激动。

见到须佐之男等人后,织田信长二话没说,直接上前抓住须佐之男的手,一副害怕他跑了的样子。

须佐之男看着信长,两个男人相顾无言,却都知道对方心中的苦楚和酸涩。

“佐助啊,你们要能是早点来的话,或许浓尾地区的局势,或许也就不会变成这样了。”织田信长苦笑道。

须佐之男默然无言,他哪知道短短一月内,东瀛就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境地。

况且就算能提前过来,也未必能够阻止这一切。

秦魏宋吴四国的猛将本来就比倭国多很多,结果八岐大蛇和酒吞童子这两个家伙还叛变了,这也让战神本就不多的倭国更加的雪上加霜。

只靠他们这区区四尊战神,又怎么可能阻止的了这一切?

织田信长在东京城的布防,虽已经近乎于完美,但没有战神级猛将,无论他怎么布置,都弥补不了这一大缺漏,而须佐之男等四人的到来,则弥补了东京防御的最后一块短板。

“报……启禀陛下,东线的秦军开始进军了,预计三天后将抵达东京城下。”

听到这话,织田信长眼中满是凝重之色,沉声下令道:“传令,命丰臣秀吉镇守西门,德川家康镇守北门,明智光秀镇守南门,朕将亲自率军镇守东门。”

“哈伊。”

【叮咚,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组合技‘战国三杰’发动。

战国三杰:必须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同时在场时方可发动。

效果1,此技效果发动后,三人全部武力 3,统帅 2。

效果2,若主将亲临战场时,全军武力 1,且大幅度提升全军的综合素质;

效果3,当举国上下同心之时,全军武力 1(注:效果可与其他效果叠加)。

效果4,庇护全军所有将领,所受到的负面效果全部减半。】

【叮咚,‘战国三杰’效果1发动,三人全部武力 3,统帅 2。

织田信长:统帅99( 3),武力101( 6),智力85( 4),政治98( 15),魅力95( 6);装备:宗三左文字 1,切长谷部 1;

当前织田信长统帅上升至101,武力上升至106;

丰臣秀吉:统帅98( 1),武力85( 2),智力97( 3),政治99( 5),魅力97( 2);装备:锤切长谷部、马蔺后立付兜 1;

当前丰臣秀吉统帅上升至100,武力上升至89;

德川家康:统帅97( 1),武力88,智力93( 1),政治97( 2),魅力95( 1);装备:大般若长光 1;白石 1

当前德川家康统帅上升至99,武力上升至91;】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并称为‘日本战国三杰’,而三人的组合技也以此为名。

正常情况下来说,‘战国三杰’这个组合技,压根就没有面世的机会。

这个技能必须要三人齐聚,才能激发出来,可德川家康跟织田信长注定是敌对方,根本就没有联手对敌的机会。

但如今情况不一样了,整个倭国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中原联军,德川家康也和织田信长都握手言和,所以才能将这个技能激发出来。

有了‘战国三杰’的增幅后,哪怕统帅最低的德川家康,统帅都达到了99点之高,而三杰这种级别的人物,肯定是不可能没有统帅技能的。

也就是说,东京城内,已经有了三位统帅过百的名将。

在加上十万大军,四尊战神,以及众多猛将、谋士,而且物资充沛、粮草充足……

东京城绝不是个软柿子,四国联军若是轻敌的话,恐怕也会碰个头破血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