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迁都跟打安南,先进行哪一项?(1 / 2)
如今进入詹事府的人,很多都已经算是高龄了,在这等了方世玉最少半个时辰,还只能站着等,就算是生活水平比穷苦人家强一点,但年纪到了,身体素质也跟不上了,幸苦是自然的。
“天雷王殿下宅心仁厚,我等敬服!”
几个大臣顿时感激涕零,这些人都是文臣,自然不如武将。
方世玉也懒得废话,直接开口问道:“六部的人都到齐了,有什么情况要汇报吗?”
方世玉哪里想到,朱标病倒了,老朱头直接把这烂摊子丢到自己身上来了,想了一晚上也没想明白,自己接手了这个烂摊子,能干点啥。
话音落地,户部尚书赵勉当即回到:“殿下,近些年来,大明倒也算得上是国富民安,风调雨顺。尽管因为陛下将天下良田收归皇庄,推广摊丁入亩的新政,导致各地士绅门阀多有不满,各地也相继出现了不少造反的事情。”
“但再老百姓的配合之下,无不偃旗息鼓。可这黄河水位近些年来,却是连番上涨,开封府,济南府等多地的官员纷纷上报,希望朝廷能拨款赈灾,疏通河道。”
方世玉愣了一下,赶紧点头道:“不用站着,坐着说就行。黄河的水患问题,不只是咱们大明,历朝历代,都深受其扰。这么久也没见有人拿出什么好的治理方法来,纯靠人力,怕是无解。本王倒是有个问题,希望诸位能解惑。”
欧洲人说黄河是中国之害。其实也不尽然。黄河也曾有利于中国,前期的黄河对中国有利,黄河到后期才对中国有害。
黄河的水患据史籍记载,最早见于周定王五年时,即鲁宣公七年,此时进入春秋时代已有110年,当时黄河北岸有卫国。卫国是殷商的故墟,《诗经》上形容她“淇奥绿竹,淇上桑田,桧楫松舟,泉源考盘”,是一个美丽的水乡。春秋五十年左右,卫为狄所灭,由于狄不谙水利,黄河决堤频频,农田水利失修,所以经常发生水患。
到魏文侯时,有西门豹、史起等专家起来大修水利,使这一带的人民仍然可以安居乐业。
至于历史上第二次的黄河迁徙,是在汉武帝元光三年,距周定王五年。此次黄河所以发生水患的原因,是由于战国以来,各国的长期战争,大家竞筑堤防所致。汉代贾让曾说:“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当时齐、赵、魏各国竞相筑堤,使河水游荡无定,水去时固然成为肥美的耕田,大水时至则漂没而竞筑堤防以自救。
此时亦有决水以浸敌国者。如赵肃侯决黄河之水以灌齐、魏的军队;梁惠成王时,楚国决黄河水以灌长垣;赵惠文王决黄河之水伐魏,造成水潦;秦时引黄河水灌大梁城,使城倾颓。
此时亦有壅塞水源以害邻国者。《战国策》记载:“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故秦始皇主张“决通川防”。
由于战国时期多战争,水利失修了,黄河河道被破坏了,也就造成了西汉时期的严重水患。要到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成功,从此黄河平息水患。由于此时期的政府对沟洫河渠,时有兴修,因此对北方的经济文物促成兴盛。
此后黄河造成水患,始于宋代,下溯至元、明、清三代而千年不绝。由于没有搞治河的工作,北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因此逐渐衰落。
宋代之黄河水患,起因于唐代以后之藩镇割据。当时黄河水灾横亘千里,由于当时四分五裂的藩镇,大家尔虞我诈,互相掣肘,根本无法合力共治,只有任由河水溢决,迁移城邑以避之而已。因此,黄河下游两岸的农田水利在藩镇统治下,失修特多。
又加上五代时,黄河两岸梁、唐对峙,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在梁贞明四年、龙德三年及唐同光二年,曾多次决河,到宋代时,黄河水患遂急剧发生,造成了黄河下游一二千里的河床,多次的迁徙。辽亡金兴以后,黄河仍常有溃决。元代黄河大决,河水遂自淮水流入海,造成此下之不利。
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感兴趣的可移步左着的话查阅,就不放在正文了。)
周定王之后,沟洫不修,遂造成日益严重的黄河水患。黄河水患的两大成因,在于河汛时期水量突然暴涨,以及水中挟带泥沙量太多。上两者,主要是中游山西、陕西、河南诸省支流所促成。
至于开浚运河,目的在为漕运。但对于北方原来水利,却有损无益。隋炀帝开汴渠,沟通了黄河、淮河与长江,促进南北水运连贯之利。但正如宋代丁谓所分析,炀帝将幸江都,遂分黄河之流,左右筑堤300多里,因此造成散漫无所之水患,使陕西、河南一带,尽成泥浆卑湿之地。
大致来说,黄河的大水患多在宋以后。继续糜烂之区,面积达数千方里,凡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安徽、江苏各省,历遭河水肆虐,北方元气因而为之大伤。
李原名闻言,当即恭敬回到:“殿下但闻无妨,我等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方世玉缓缓问到:“黄河之水,为何为黄?”
“吏部负责挑选人,为受灾地区,送去应急钱粮,至于黄河的治理,想治理,就得先想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色的?等你们找到原因了,对症下药,就能防范于未然了。”
方世玉摆了摆手,想彻底治理好黄河的水患,无异于痴人说梦,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玩意那么多专家,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只是仅仅让黄河不会肆意决堤罢了!
一旦水位上涨,降雨量超标,黄河一样会发生水患。
方世玉虽然领先了这个时代的人数百年的经验,但对于水利工程,基本是个门外汉,顶多也就是结合经验,给点方向,想治理,那还是另请高明吧。
若是换个问题,方世玉大概会绞尽脑汁,但是黄河水患这种事情,他确实也没啥办法啊。
“黄河之水,之所以为黄色,那是因为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数千年前,咱们的古人就已经搞明白了......”众人闻言,当即回到。
甚至已经有人用看白痴一样的眼神看着方世玉,天雷王殿下这是海风吹多了,进水了?
这问题不是常识吗?
“没错,问题不是水,问题就是这些泥沙,因此,黄河两岸的大坝,需要逐年累高,才能起到效果。但这也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根治。”
“黄河的泥沙也会逐年增加的,尤其是黄河地步,淤泥的高度经过数千年的累积,更是难以想象有多少。这些泥沙,才是导致黄河水位升高的罪魁祸首。”
方世玉话音落地,这下所有人都愣住了,这特么不是废话吗?
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啊!
虽然觉得方世玉说的是废话,但是依旧没人敢明说。
方世玉也傻眼了,特么的,还以为古人啥都不懂呢!
“诸位不要着急,本王话还没说完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黄河的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起码需要好几代人,坚持不懈,才能起到成效。”
“如今,咱们只能从朝廷出发先给灾区送去一些救灾物资,以防不测。治理的问题,咱不能哪里出事了,就治理哪里,咱应该从泥沙入手。泥沙从哪来的?你们就算没去过黄河的源头,应该也听说过。因此,工部可以派人从源头,清理泥沙,堵住泥沙。”
工部尚书顿时皱眉道:“殿下,您的意思是,咱们要派人实地勘察,找到黄沙汇入河道的地方,堵住那些泥沙?”
方世玉点了点头。
“只有这样,才能根绝黄河的水患。始皇帝数千年前都可以修建长城,咱们治理一个黄河,就算一代人不行,那就十代百代,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好了,这件事我会禀报陛下,让他定夺,从工部挑人,负责治理,还有别的事情吗?”
方世玉直接终结了这个话题,想治理黄河,怕是能说到天荒地老去。
户部尚书当即上前说到:“殿下,户部的问题一直存在,如今陛下裁撤了卫所共计七个,裁撤了军户共计四十余万人。”
“陛下推广流兵制度,从各地招募青壮年服兵役,共计三十余万人,因为都是新兵,所以粮饷需要按时提供,这是户部的文书,殿下请过目。”
方世玉接过户部尚书递过来的文书,随手翻了翻,直接目光落在最后。
“银饷共计三千零九十万贯,粮食共计九百三十一万石。”
方世玉愣了一下,下意识问到:“一贯可是一千文?”
户部尚书当即点头道:“殿下所言正是。”
方世玉顿时有些吃惊道:“三十万新兵,所需的军饷就高达三百多万贯?”
也不由得方世玉不吃惊,这么多钱,基本上就是三十多亿枚铜钱,别说大明没有这么多的库存量,就算是想有,也不大可能,整个大明所有的铜矿都挖干净,全都用来铸造铜钱,怕是也不够。
户部尚书赶紧回到:“殿下,这是各地新兵全年的饷银,粮草也是全年份的。”
“陛下为了鼓励各地子民踊跃参与新兵的招募,因此年初就发放全年的饷银跟粮草。”
“所以这些年来,成效极高,各地的卫所裁撤速度虽然在加快,但是新兵招募的却越来越少,很多人想尽办法,都想入伍。”
方世玉闻言,当即拒绝到:“如此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大明的铜钱一共才多少?全都拿去支付新兵的饷银,那朝廷别的地方不用开支了吗?火器不用研发了?换成白银不可以吗?”
方世玉一边摇头,一边叹息,大明的铜银虽然不算奇缺,但是若开支如此巨大,就算把东胜神州的铜矿都拉回来,显然也是不够的。可是一旦换成几百万辆白银的话,朝廷倒是可以拿的出来。
你让朝廷一下子拿出来几亿枚铜币,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倒是也可行,最低级的士兵,一年的饷银只有七贯钱,折算成银子的话,那就是五两八分,往上的小旗到总兵,都是各有定数的。因此换算成白银,这份量上,怕是不大好把握。”
方世玉将手中的文书放在桌子上,摆了摆手,再次说到:“这件事我知道了,我会禀报陛下定夺的,诸位还有别的事情吗?”
老朱头想当甩手掌柜?
想得美!
我特么搞不定的事情,自然你自己来搞定了!
兵部尚书,当即说到:“殿下,大明募兵制度的问题殿下还得细细考量一番才行,如今朝廷每年裁撤卫所军多达五十余万,招募新兵则为三十余万。”
“三年内,大明境内的卫所,将会系数都被裁撤了,招募的新兵,朝廷每年需要花费的银饷将高达五千万贯,粮草也高达一千五百余万石。对于朝廷来说,确实是个不大不小的负担啊!”
这件事虽然跟兵部也有关系,但是兵部尚书显然是在为户部尚书说话。
大明的财政现在确实有点艰难,虽然朱元璋一直在推广方世玉进献的新政。
朝廷的税收情况已经好转了很多,天下百姓也都有了田产。
但银子就那么多,朝廷储备的量也是有限的,无论是金子还是银子甚至铜钱,在大明都算是欠缺的。
方世玉点头道:“这件事我会跟陛下商量的,但是军队的开支,不能降低,只能增加。朝廷维护地方,补贴民众,所用的银饷占比很小。军队的开支,一直都是朝廷的大头。至于银饷,先用银子跟铜钱配合使用,发给各地的新兵吧。”
老朱头为了鼓励民众当兵,答应年初发放全年的银饷,方世玉自然要贯彻下去,钱到手了,人家才更愿意为国家奉献嘛!
“诸位还有别的事吗?若是没事了,那就各自回去工作去吧,我去找陛下商讨一番。”
见众人都没事了,方世玉这才缓缓离开了詹事府。
老朱头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自己才离开多久,大明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
乾清宫。
“方小子,处理朝政,感觉怎么样啊?”见方世玉走了过来,朱元璋顿时一脸揶揄的看着方世玉。
“不咋样!老朱头,你这甩手掌柜当的倒是舒服,我来找你,是有件事要跟你商量。”
实际上方世玉倒也不算累,能在老朱头手下当官,还不出事的,要不就是狠聪明,要不就是狠老实。
这两种人,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那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那些偷奸耍滑的,老朱头早就拉出去砍了。
“啥事?我就知道你个小王八蛋不会让朕舒坦。”朱元璋老老神在在的来了个葛优躺,窝在软榻上问到。
“放开海禁,大明水师,无往不利,从大明水师建立之日起,也就输给了陈友谅一次小规模的战役,此后就没有再输过了。”
“如今水师已经组建了三十年了,百战百胜,较之三十年前,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海上那些倭寇,不过都是些游兵,大多都是陈友谅跟张士诚的旧部。”
“这些人,自然不是咱大明水师的对手,朝廷养着水师,银子不能白花不是?总要给这群水师找点事做,就当是军训也好啊!”
“更何况,今天我去詹事府,他们告诉我,朝廷每年的军队开支那是一个天文数字啊,咱大明朝廷,实在是缺银子啊!”
方世玉特意查了一下大明国库银子的存量,怎一个惨字了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