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没啥大用的科举(2 / 2)
那么你如果读书读的不好怎么办,没关系,你投个好胎,你在个官宦世家,哪怕是个书香门第也行。
你只要把这个胎投好了,你基本上也就确定了能够当官了。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一个词儿,叫做封妻荫子。
其中这个荫子说的就是宋朝的恩荫制度。
也是十分为人诟病的一个制度。
什么叫做恩荫制度,就是一个官员干到了五品,那么他就可以向朝廷请命。
让自己推荐的一个人也进入朝廷当官,当然了这个官要比自己的品级降低三个品级。
也就是八品,可能还是九品。
不顾最起码这是一个官身啊。
而且这还不是一个人,恩荫的人数跟随着自己的职位变化而变化。
五品的时候,你只可以恩荫一人次,到了一品大员你可以恩荫十人次。
没错,这里面还有一个次,是一次十个人,而次数,绝对不止一次这么简单。
看看这个数字,你就看这十个人的数字就已经很过分了。
你要是家里不太兴旺的那种,比如于谦,这家里就一个儿子一个养子,他最后还差八个呢。
这不但自己的儿子侄子能够得到好处,这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家里的亲戚,那也是跑不了。
甚至就连门客,幕僚他也跑不了啊,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很多人愿意去给人家当幕僚,当门客。
这不仅仅是宋朝,在其他的朝代,也是有着这种事情的,只不过没有宋朝这么明面儿上。
真正做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而且这还是单次!
而且机会还很多,非常的多。
首先和科举一样,三年一次的定期恩荫,之后还有很多恩赐级别的恩荫。
比如皇帝得到了个儿子,心情一好就可以来这么一次。
甚至于祭祀,典礼,立功,致仕,亡故,甚至皇帝过生日的寿诞,他都能够来这么一回。
没开玩笑,就是这么胡扯蛋....
这么做,咱们看来就是非常的扯淡了,但是你换个角度,你如果是那个投胎好的人呢?
那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所以这就是导致了北宋冗官很是严重不说,最重要的是在冗官这么眼中,分权平衡这么严重的宋代竟然还会有皇帝遭到威胁。
比如宋仁宗在自家的皇宫里面就被刺杀过,还是自家皇后抄刀子出来护驾的。
而最后就抓到了三只小猫小狗出来。
这里面的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最后这无数次的改革尽数失败?
明明没有权臣,明明宋朝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利,那么是什么能够导致皇帝一次次改革惨淡收场。
是他们没有臂助?
范仲淹,莫要说北宋,历史所有文臣摞一块,他范仲淹也算得上前十,甚至是前五,还不是第五那种。
那拗相公王安石,他的才华难道你要说不够?
当年的韩琦,当年的欧阳修,当年的庆历新政。
那是多少精华汇聚之所在,可为什么就这么失败了,不但失败了,甚至还让自己人变成了一个个的敌人。
这是怎么做到的?
没有权臣土壤的北宋,是怎么将一次次的改革覆灭的?
因为人心。
北宋的问题看出来的少么?
不少,皇帝看出来了,朝臣看出来了,甚至是什么名士什么太学生都看出来了。
可是看出来了又怎么样?
当年为了不让自己的宋变成那五代十国的第六代十一国,赵匡胤大改特改。
为了这个两府三司,为了自己当这个皇帝,这个连权臣的路都没有走完的家伙强行上位,导致了他既要分化也要拉拢。
而在这种问题真正成为了祸患之后,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范仲淹想要改变,王安石想要改变,可是朝臣们不干啊,天下的朝臣,天下的官吏都再问他们一个问题。
你们把这个改了。
那我那七大姑八大姨的傻儿子们咋办啊?
他们可都等着我去推荐了。
你们这一闹腾,我这家里我怎么解决?
所以扪心自问,如果现在的你们放在了那个时候的他们身上,面对这种局面。
你们...就算是开了上帝视角,你们会站在王安石和范仲淹的身边,还是说和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安宁,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的利益,阻止阻止他们。
或者说,你们去想想其他的办法。
比如....加点税赋?
正式因为这种原因,就导致了在北宋末年十万加的官员那里面,恩荫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甚至于到了南宋,那位陆游。
他其实也是恩荫出身,当然了,他十二岁恩荫上位,然后成年之后自己补考了个进士。
也算是先上车后买票了。
而起这个恩荫制度在武将上面可以说是十分的严重,重文轻武就导致了武将慢慢的成为了自己独特的将门。
只有成为将门,占据了一方才能够在文官的压迫之下过的好一些。
比如种家,折家,还有老令公的杨家其实也是有机会的,只不过他那几个儿子都....
对,杨无敌杨老令公的确不只是一个儿子。
长子杨延昭原名杨延朗,他就不说了,他的几个兄弟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都是恩荫供奉官或者是殿直。
老二杨延玉还好一些,官职不知道,不过应该是杨业的副将一类的,和杨业一起战死在最后一战里面。
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在这种将门制度之下,也同样出现了一批,没啥能力但愣是能够身居高位的存在。
最标准的就是刘光世他爹,一把火将北宋积攒了几十年用来北伐的物资烧了一个干净的刘延庆。
还有诸如苗刘兵变之中的那两个玩意。
所以,当北宋的官员明知道自己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仍然在一次次的改革中失败,就是因为这个。
你改了,我家怎么办?
我家有问题了,那我就有问题了,我有问题了,这大宋不就有问题了?
所以为了大宋没有问题,我家不能有问题。
文官还是武将,都是一样,谁动了我们的利益,谁就说我们的敌人,既然是我们的敌人了。
那么我就得弄死他!
甚至为了这个,宋朝自己都弄出来了一个诡异的考核制度。
什么制度?
那就是没有制度。
在北宋当官,你只要不犯错,那你就能升迁,而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要当了官,你不是太老。
你就是混,你也能够混到五品。
在这种混资历的情况之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也就直接出现了。
我什么都不做,我是不是就不会错?
所以说在明朝就总结了宋的经验,恩荫还是有,但是限制就很大了。
三品以上才可以,并且还要有相对应的考核才可以。
征辟和捐纳当然也可以,但是征辟需要皇帝钦点,娟纳则是只给他们低等武职还有锦衣卫。
至于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接手这个历史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九成文盲?
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清朝在中后期正式出文规定。
第一,旗人不需要科举,直接做官。
第二,汉人可以通过科举,也可以通过娟纳兑换官职。
第三,祖上三代,无人做官,为白身。
家中不能参加科举,只能娟纳!
所以说,到了这个时候,你如果三代以上没有人当过官老爷,又不是富户,捐不了官。
那么你和你的子孙后代就彻底的和仕途没关系了。
那你还学习,学个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