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699.箭上弦(2 / 2)
抗病毒药+儿童的精神症状,这让祁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奥司他韦。
儿童使用奥司他韦是有一定副作用的,除了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外,比较多件的就是精神症状。
但在最新的研究总结报告里,精神和行为异常的风险并不高。绝大多数孩子的精神症状都很轻微,病程也短,没有采取进一步防范措施的必要。(1)
不管是米国的FDA还是其他国家的药品管理意见,都认为精神方面的副作用不足为虑。
奥司他韦的原研厂家是罗氏,商品名为达菲。但罗氏生产的达菲数量不能满足全球需要,早在几年前就有不少国家想对达菲实施专利强制许可。
国内在05年12月-06年3月间引入了奥司他韦的生产线,奥司他韦逐渐成为各大医院的必备药物。
祁镜上一世也经常用奥司他韦,在对付甲流乙流时确实有不错的疗效。精神方面的副作用他也见过,不过仅仅只是个例,甚至都没有一些药物的过敏来得常见。
可在拉雷多的收容所里,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却很高。
有太多药物死在了临床实验阶段,祁镜就算再有本事也记不住所有实验药物。
从对抗的病毒类型来看,抗病毒药分成了抗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HIV病毒和广谱抗病毒四种。在他的记忆里,抗病毒药的历史不算久,从早期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开始算起,到现在也就20多年而已。
真正把精神类副作用写进使用说明里的并不多,奥司他韦算一个。
奥司他韦是一个已经得到多年临床验证的老药了,按理来说完全没必要去做什么实验。
但如果是为了对付H1N1才研发的新抗病毒药,离临床实验也太早了一点。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效果,从上世纪90年代末被FDA批准进入市场后,就一直难以找到它的替代品。
而且就算真的要取代奥司他韦,那也得是大厂的体量才行。只是现如今的众多药厂早已经放弃了抗流感的蛋糕,转而把目光放在了抗肝炎病毒和HIV病毒的药物研发上。
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新药,想想就很奇怪。
“你有问过孩子们,吃的是什么药么?”祁镜问完后又解释道,“我才刚来,和孩子们不太熟。下午给那些孩子做检查的时候问过一遍,似乎没人敢说,估计都受到了威胁。”
“确实有这方面的口头协议。”林德说道,“不过也只是口头上的警告罢了,有几个孩子还是和我说了。”
“什么药?”
“没名字,只知道是半黄半白的胶囊。”
“半黄半白......这不就是达菲(奥司他韦商品名)么,看来实验室在弄的肯定是奥司他韦没错了。”祁镜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实验室为了凸显出药物对抗病毒的疗效,应该会加大用药量,所以孩子们精神方面的副作用出现得特别频繁。”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也太过分了!”
“只是猜测,不过既然是半黄半白的胶囊,那应该八九不离十。”
“奥司他韦......等等,奥司他韦这药好像早就上市了吧,还需要做实验么?”林德觉得奇怪,“这段时间收容所里得流感的孩子很多,所以我特地跑过几家诊所和药房,想问问有没有卖达菲的......”
“应该都被卖空了吧。”
“没有,货源挺充足的,我特地买了一箱备用着。”林德解释完他就扒开了一旁的纸箱,里面是一盒盒崭新的达菲,“都在说H1N1和普通流感没什么区别,所以别说吃药了,街上连个戴口罩的都没有。”
“没人买?”
“是啊,没人买。”
祁镜看着那箱药,忽然发现自己还是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
一直以来他都是顺着正常的医学思路去想整件事情,却从来没有以一个资本家的视角出发去看yi情。
奥司他韦虽然对流感有疗效,但治疗窗口期很短,只有3天左右。而流感的病程也基本在3天左右,3天后症状就会大幅度趋缓,再加上奥司他韦上市后副作用的新闻不断,所以很多人都倾向于不吃药。
问世之初,奥司他韦可算不上一款赚钱药,但现如今确实个爆款。
从籍籍无名到全球备货的所谓抗流感“神药”,奥司他韦经历了好几个重要的转折节点,其中最早的一个应该是几年前的禽流感。
也就是在华国国内sars基本清零后,一个名为H5N1的禽流感病毒开始悄悄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2003年12月26日至2005年10月24日,全世界共报告了121例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其中有62人死亡。
当初在爆发中心的亚洲就使用了奥司他韦,只要使用时间够早,就能有效减轻禽流感的症状,同时也能明显地降低死亡率。
但这些都只是浮于表面的现象而已,因为总感染病例数并不多,单单几十个病例实在说明不了问题。基于奥司他韦本身的特殊性,专家们对于是否需要储备奥司他韦作为对抗禽流感药物,一直都有争论。
而这种争论的焦点一直都在疗效和预防上徘徊。
奥司他韦有疗效,但并不算特效药,也完全没有预防的效果。所以在当初,这款药销量虽然有所上升,但实际赚的钱并不多。真正让它一举爆发的,还是现在刚开始抬头的甲型H1N1流感。
全球上亿的感染病例数,让奥司他韦全程处于缺货状态。在国内更是有国家集体采购,许多一线医生的办公桌里都会放着一盒达菲,以备不时之需。
但如果把视线放在yi情刚出现的时候,H1N1只是个普通流感,而奥司他韦也不是推荐药物。
至此,一个念头出现在了祁镜的脑海中。
在一般的逻辑思维里,往往是先有疾病才会诞生对抗它的药物。但往往就会有一些药物,在研发之后找不准自己的定位。
有不少药会在大量的临床应用后选择改行,比如最经典的西地那非,从原本对抗肺动脉高压的冷门药一跃就成为了全球男士的宠儿。更多的药物却没有改行的可能性,这辈子都会是鸡肋。
而奥司他韦就是其中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