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杳无音信的海特一队(1 / 2)
常海洲和宋建明通力合作,避开了近岸的暗礁,尽可能靠近多兰岛的岸滩,他们选择的位置就是海特小分队登岛的位置。廊
夜色中,水兵们奋力把冲锋舟从飞行甲板左舷处放下去,浪有些大,随舟下去的操舟员竭力控制着冲锋舟。
紧接着,水兵们把软梯放下去,李海率领登岛小队转到冲锋舟上去,耗时比较长,让李海深刻意识到加装专用吊装设备的重要性。
咦,又要改装?
时间就是生命,操舟手把发动机的最大马力压榨了出来,螺旋桨高速旋转推动冲锋舟冲锋起来。
两名操舟手皆为经验丰富的老水兵,且对这里很熟悉,他们同样背负了八一杠自动步枪负责在抵滩后于冲锋舟上隐蔽等候。
同时,53号舰的主副炮全部进入戒备状态,另在左舷甲板上安排了两挺重机枪对准冲锋舟抵滩的区域,随时可以提供远程火力支援。主炮则可以根据李海的指示,对多兰岛纵深进行炮火打击,以速射的方式进行炮火遮断,以掩护部队撤往岸滩集结位置。
这便是接应海特小分队的作战计划。廊
海浪有些大,登岛人员坐在上面需要用力抓紧舷帮才能稳定住身体。操舟手压榨出了发动机的所有马力,螺旋桨高速转动起来推着冲锋舟向多兰岛的岸滩冲锋。
两条冲锋舟一前一后,彼此之间有两个身位的横向间隔,以此避免尾流的影响。
与此同时,53号舰上对海搜索雷达旋转着对多兰岛进行搜索,尽管效果不理想,但聊胜于无。
舰上没有专门用于对地搜索的雷达,事实上想要发现多兰岛上的人员装备等,最靠谱的是使用电子探测仪,奈何海豚舰载直升机的翅膀折了。
常海洲要求电侦室全力侦测岛上的无线信号,只要发现有信号出现马上报告,但是直到李海带队出发,依然是没有任何发现。
此外,53号舰向参与拉网搜潜的三十多条渔船发出了通报,要求他们密切关注多兰岛,发现可疑情况马上报告。
人多力量大,已经包围了多兰岛的渔船们有些渔船非常靠近岸滩,目视的情况下是能够发现一些比如可疑灯光之类的迹象。廊
53号舰在距离岸滩约一海里的地方停下放下冲锋舟的,这是宋建明能够做到的极致距离了。
冲锋舟的航速很快,眨眼睛就冲滩了。
李海穿了战术背心,鞋子也换成了作战靴,右手拎着八一杠自动步枪,猫着腰站到舟头处轻轻一跃就跳到了岸滩上,身后的众人次第跟上,作为精确射手的陈韵在最后,张火作为她的副手紧跟其身侧。
说到底,李海还是担心陈韵的体能跟不上,特别安排牛高马大体能充沛的张火当她的副手,紧急情况下可以把这姑娘像扛沙包那样扛起来撤退。
舰上没有足够的单兵电台,全部找出来也仅仅够每个战斗小组一部,多多少少会对指挥产生影响。
一支没有任何磨合的武装接应小队,首先要确保的是自身不会因为指挥组织问题导致涣散。
李海走在最前面,后面却是追上来一个兵,主动到前面充当探路尖兵的角色,定睛一看,是轮机班的王富贵。廊
老王班长深藏不露,他以前是岛礁兵,第八年的时候才上舰的,因此,要说谁对岛礁作战最熟悉,无疑是他了。这个历史极少人知道,李海是和王富贵谈心的时候得知的。
别看老王班长四十多了,身手很是敏捷,与年轻人比起来都是不遑多让的。
李海没有争,因为多兰岛不是一般的岛礁,地形地貌很复杂,经验丰富的王富贵开路是最保险的。
队伍呈战斗纵队前进,每个战斗小组之间留有一定间隔,在王富贵的带领下往指定的接应点前进。
得亏月色不错,不然大家伙要抹黑前进了。
53号舰上的微光夜视仪倒是比较多,武装接应小队人手一个,夜间的能见度是可以的。
按照此前的计划,长城101号无法按时到达或者联系不上的情况下,由53号舰使用舰载直升机接应海特小分队上舰,指定的接应点就在离李海等人冲滩的位置大约500米处的开阔地上,那里是个稍稍高起来的开阔地,周遭有乱石作为掩护,同时符合海豚舰载直升机降落接人的要求。廊
海特营经常在多兰岛搞实战训练,对多兰岛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也正因为如此,陈猛小分队的失联才尤为显得奇怪和紧急。
一定是发生了严重超出预料的事情。
李海回头看了眼携带着担架的卫生组,心里暗暗道希望不要用上这些器材。
为了保障海特小分队,舰上搭载了一个医疗组,由战伤、脑外、普外三个专业的医生组成,而且53号舰上早就改装出了一个医疗器材相对完备的手术室,可以进行较大型的外科手术。
这是53号舰作为“海特保姆船”的实锤证据之一。武装接应小队很顺利地抵达了指定接应点,各个战斗小组迅速展开进行警戒,担架组则隐蔽好,陈韵和张火寻了一处制高点趴下来向岛的纵深方向进行警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