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4章 三驾马车(1 / 2)

加入书签

“陛下,老奴思来想去,秦睿的说法极其有道理,他用‘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来形容百姓与朝廷的关系。如果百姓手里都有钱,那么朝廷的税收也不会有问题了;如果百姓手无粮无钱,朝廷就是拿刀放在百姓脖子上,他们都没有办法交齐赋税。”武英殿内,郑和对朱棣说了见秦睿的过程。

“秦睿这个小子,整天脑子里都是奇思妙想,听着很有道理,但是要做起来却千难万难,朕也想百姓能够吃有食,穿有衣,住有屋,然后学知识、懂礼仪,这天下就大治了。”朱棣坐在御座之上,看着郑和,说道,“可是,这事千难万难,让百姓有钱,用秦睿的话,工作岗位哪里有?”

“这个秦睿也说了,要一步一步来,他提出了一个称之为三驾马车的概念,一曰出口,向海外诸国销售大明的物资,以万方白银养大明,增加就业岗位,惠泽万民;二曰基建,朝廷投入资金兴建大型项目,比如修路、治河,所有人员采取雇佣方式,将钱发放到百姓手中;三曰消费,通过前面两个方式,百姓有钱了,那么百姓就会购买更多物资,又会创造很多岗位。如此往复循环,穷三十年之功,或有可能。”郑和回忆着秦睿的话。

“三十年?那时候估计瞻基都五十多了。”朱棣听了似懂非懂,但这个时间跨度,让朱棣倒是若有所思。

英雄迟暮,美人白头,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朱棣老了!雄心虽有,但时间不够了。在归去之前,他更想完成自己的夙愿——击败鞑靼的阿鲁台。

郑和听了朱棣的感叹之后,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老奴也是觉得,对大明也是机会。”

“此事,容朕考虑一下。”朱棣闭上双眼,细细思考了一下。

皇庄,秦睿带着二牛几人,在暖棚中,查看菌丝的成长情况。

“你们看,这一支菌丝就失败了,很有可能混进去别的细菌了,所以这样的菌丝无法进入下一步。”秦睿拿起一只玻璃管,里面的菌丝有发黄、腐烂的迹象。

“秦师父,这个细菌到底是什么东西?”一个学生挠着头发,不好意思的问道。

“细菌,是一种微生物,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等过一个阶段,我做一家显微镜,让你们看看,细菌的真面目。”秦睿简单的解释了一下,今天的目的是移植菌丝。

一群人抱着菌丝来到了无菌容器前,已经实现消毒了。秦睿拿出一支试管,用长针挑出三分之一来,放到了一个新的玻璃瓶中,瓶子里全是木屑、木刨花,然后用布堵上了。

这一步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菌丝,以便大面积种植。还是老规矩,秦睿做完示范,一群学生挨个上手,用了两个时辰,才把近百瓶菌丝移植完。

移植完之后,秦睿把几个学生叫到了身边,坐在地头,聊起了天。

“二牛,你说你学会这些之后,准备干什么?”秦睿指着暖棚说道。

暖棚里,有水培技术、有暖棚技术、有蘑菇种植技术、还有很多新物种。

“秦师父,我跟您学完了,我就好好干,好好伺候地里的庄稼和新菜。”二牛憨憨的笑着说。

“你们也准备这样?”秦睿看了看二牛,又看了看其他几个徒弟。

一群人都点点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