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八十八章 修路(1 / 2)

加入书签

“今日喊大伙儿过来不为别的,是上头来了新的政令。在大雪落下之前,须得修出一条到龙江的官道来。”牛大宝大声宣扬着上面的要求。

高岭村位于混同江与龙江相交汇的三角地带。在后世属于绥滨城以西十里,如今则分布着大片沼泽和原始森林,但在高岭村周边,却是已经开垦出了大片的耕地。

一些积水深的地方则成了蓄水的池塘,大一点的则是湖泊。有水道与大河相连, 在汛期时可以蓄水,防止耕地被淹。在旱期则能调水供应耕地,最大限度的保证耕种的进行。

那些原本在林子里生活的归化民个个都会一些手艺。这不是指炼铁、织布什么的,而是他们既会打猎,又会捕鱼。那些池塘、湖泊平时也会让这些懂的归化民养着一些鱼儿,等到捕获的季节, 可以为村里带来不少的收获。

同时因为他们在这里生活的比较久, 所以对当地的气候变化,附近的动植物分布什么的,都懂得多一些。在打猎时,会成为一名好的向导和猎手。在农耕时,也能更好的预测到春日的来临和冬日的接近。

如今随着村里人口的增加,烧荒的面积也得以增加,现在已经有上千亩了。因这都是蕴含着腐蚀质的黑土地,用肥得流油来形容也不为过,所以即便村民们不是精耕细种,土地的产量依然很高。

只不过由于气候的缘故,一年也就只能种一茬。

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林子里,沼泽里,可是有不少的野物供他们打牙祭,所以穿衣用度方面虽较为紧缺,但吃的方面却很是富余。在牛大宝宣布要修一条新的官道前,他们村里已经有一条与外界连接的官道。

那是通往他们的县城--屯河城的官道。

原本那里是屯河猛安驻地,只是后来随着东真国的覆灭,盘踞在屯河猛安的部落也跟着覆灭了。少数侥幸活下来的都被打散安置在不同的移民村里。

如今就这屯河县的地界, 便有四十七个移民村。大的有三五百户, 小的有近百户。高岭村的人口,只能算是中等了。

也是开荒是个力气活儿!人少了能够开垦出来的耕地就少了,再加上龙江的地界夏日短促,冬日绵长,可供耕种的季节也短得很。若是在开荒的事情上耽搁得久了,那即便开垦出来了也只能等到明天再种庄稼了。

并且面积小了也不行!

土地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一片耕地的产量也只能养活一定的人口,想要养活更多的人,就必须开垦出来更多。

这种与天斗,与地斗的日子,不说欢乐不欢乐了,辛苦、劳累是一定的。

因有着从前的底子在,所以在建立县城时,便将地址选在了屯河。其面积不大,主要也是管辖着这片地域的移民村子。高岭村算是距离县城比较远的了,平时去县城一趟也是一两个月一次。

附近生活在林子里的部落时常也会来村里交易,倒是让村子中多了一些创收,且更加的自给自足起来。

现在还能生活在这片地域的林中部落基本都是完全依附于明国的部落民了。而且数量很少,一来是明国相对宽容的归化民政策,二来就是明国对这些部落的武力弹压了。

高岭村这样的移民村也是有民兵存在的,否则也不会将那些退役的伤兵老兵往这些移民村安置。

谷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