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蒙古攻夏(八)黄河九渡(1 / 2)
[[第五百零三章 蒙古攻夏(八)黄河九渡
摊粮城并不大,且近些年随着夏国朝廷的势微,很多归顺的部落都已不再听令于官府。虽不至于马上举兵造反,但不摊丁,不纳赋,已经与朝廷貌合神离了。
为了维系朝廷面上的安稳,官府也不敢对这些部落过分逼迫。所以即便蒙古人没来,摊粮城的地位都已经没落了。
不过政治属性虽然消退了,经济属性却大大增强。没有从前官府在商人和部落间两头巧取豪夺,收取暴利。外界商贾与本土部落的交易便利性,大大提高。
这也是古代的特色之一!
有时候官府什么都不做,其实就是对当地最大的善政了。
由于没有多少驻军,当地的官府也没有丝毫与蒙古人相抗衡的想法,所以早早的就卷好金银细软,各自跑路了。
本土的部落也只是笑话官府的势弱,在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进入摊粮城后,纷纷派遣使者,带上牛羊、骆驼以及当地出产的山货,赶着去拜见新的主人。
哪怕还有对夏国朝廷心怀旧情的部落,也不得不随波逐流,跟着大家伙一起讨好蒙古人。
到底蒙古人的威名太响亮了。
动不动的就举起屠刀要人命。
他们只是一群想要保住部落,保住领地的部落,没有更多的奢想了,所以及时向新的主人投诚,便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些实在感念夏国朝廷恩情,或是对蒙古不忿的,则纷纷带着部落南迁或是东迁。
由于中兴府的腹地距离蒙古人太近,很有可能会沦为战场。所以那些迁移的部落为了避免沦为炮灰的命运,多数选择了南迁。只有一些在朝廷有背景的部落,才愿意迁入中兴府的地域。
对于这些部落,成吉思汗已经没心思一个个接见、安抚了。只让窝阔台替自己招抚,便安心歇息了一晚,次日便领着七万大军南下。
沿着贺兰山和黄河河道的流向,夏国是修建了边关长城的。这还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加以修缮,近些年随着夏国境内的局势恶化,官府又耗费大力气对关城检查、修整。
蒙古大军南下时,关城上防范严密。成吉思汗让部分兵马试探性的攻打,却是没有讨到什么好处。便不再执着于东进夏国腹地,而是直接南下剪除夏金的陆上联接与威胁。
因急着赶路,蒙古大军很快就饮马黄河岸边的应理县城。
此地乃是后世的中卫市,当下因渡口而兴,有俗名--黄河九渡。拿下了这里,就可以一路往南,抵近金夏边境。
由于此前金夏边境常年交战,所以交界之地早已残破。若不是有着军事防御的功效,边关军堡也都早残破不堪了。
当下因金国的主力尽数抽调河中,盼着能恢复河中全境。所以金夏边境的驻军已不足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