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史记》成书,千秋之业(1 / 2)
司马迁迈着沉重的步子。
“因为这次祸事,我司马迁‘死’了一次,虽然我愧对祖先,但却不后悔进谏天子。李家世代忠良,为大汉而战,功勋千秋。”
叶迟也是一声叹息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太史公对飞将军李广的评价,他平叛守边,巧对匈奴,镇守边菌,功勋卓著,李陵死战匈奴,无援而战。”
司马迁摇头道:“浚稽山,李陵五千步兵抵挡匈奴主力三万骑兵,自古骑兵突袭无敌,步兵迎战自是不占优势,在此等情况之下,李陵与成安侯韩延年死战突围,成安侯战死,李陵无言回汉,力战被俘。”
叶迟也是惋惜道:“只可惜那公孙敖前往迎接李陵归朝,却以李陵将军投敌,训练匈奴兵士攻打汉朝所连累,然以太史公对于李陵的了解,绝非如此。但天子震怒,灭李陵家人,太史公为此受累。”
匈奴之地。
汉使在公孙敖之后再防。
“李将军,天子希望你能够回到大汉,可您为何投敌,您的好友司马迁被处以腐刑,忍辱著书,可曾后悔?”
“后悔?我率领五千步兵死战三万匈奴铁骑,却无援兵救援,成安侯韩延年战死,我李陵又有何面目回大汉拜见陛下,唯有死战,方能对得起我李家列祖列宗,然而最终力竭被俘,一场死战,换来的却是全家被杀,我真的后悔当时没能来及自刎谢罪,但是即使是这样,我又如何对不起这大汉?”
对于使者的问询,李陵的质问。
一代大汉永将,自此真正的诈降成真。
“公孙敖上次迎接将军未果,听闻您为匈奴训练兵卒,为以后的战事能够对抗大汉军队做准备,这已经是激怒了陛下。李将军,这等事情,当时您又是如何想的啊!”使者一声叹息,这也是朝廷中的文臣武将对李陵讨伐的缘由之一。
“我说过那个人不是我,而是驻守奚侯城都尉李绪,公孙敖但凭一面之词,就让我全家被诛,我又如何回去见李家的列祖列宗,唯独太史公,是我李陵愧对了。”李陵说着对着南方一拜。
李陵拜完之后就拂袖而去。
司马迁看着李陵想要叫住他,手臂却停在了半空之中。
叶迟望着眼前的二人,深深的呼出了一口浊气道:“塞外都尉李绪,不战而降,成为了匈奴单于的座上宾,位次更是高于李陵一个位次。李家因为李绪为匈奴练兵而导致全家被杀,无论公私,李陵选择刺杀了李绪,为了避免被大阏氏愤怒杀之,被看重他才华的匈奴单于藏于北地多年,最后还以自己的女儿下嫁,李陵成为了匈奴的右校王,直到病死。在太史公之后的《汉书》中,便有李陵传一篇为其做传。”
“《汉书》?”司马迁闻言一怔道:“何为《汉书》?”
“《汉书》为后世班固所著,这部史记是太史公所著《史记》后续,能入正史,便是为李陵将军平反,只是无奈李陵将军不愿做反复无度之人,便留在了匈奴直到老死。而太史公您,也在这等残酷的生活逆境中,写下了千古名篇,流传后世,让后世之人知晓上古之事,传下炎黄火种。”叶迟说着后退一步对着司马迁作揖道。
“《史书》是我司马家太史两代的夙愿,如不能完成,我司马迁如何对得起先父,又如何对得起这天下?我身已残,但心志坚,忍辱负重,亦非我司马迁一人,历代先贤便是表率。《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这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啊!”
“周文王被商纣拘禁羑里,从而推演出了《周易》。”
“孔子在陈蔡之地受邀前往楚国讲学,却被不采纳他的主张的陈蔡两国国君围困绝粮,由此而作《春秋》。”
“屈原忠心卫国,忠言逆耳,一劝楚王不听败于秦,二劝楚王不听亡其都,三劝死志汨罗江,留下《离骚》传千古。”
“左丘明双目失明,却心灵通透,执笔作《国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