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会试选才(1 / 2)
三月十五日,会试正式开始。
一大早,准备妥当的欧阳世奇和冯亮一同前往考场。
“冯兄你这是没休息好?”
冯亮看起来有点精神萎靡,欧阳世奇出于关心问了一句。
“没事,就是昨晚看书看的晚了点。”
冯亮含糊道,实际上,他昨晚是去了秦淮河,过度放纵导致没有休息好。
这种事,虽然冯亮没说,但其实欧阳世奇也猜的到。
不过,他只是问了一句,就没有再去深究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路。
经过严格的检查后,考生进入了考场。
头天,考的还是策论。
欧阳世奇翻开考卷,先看了第一题。
“嘉靖三十年不上朝而天下安稳,崇祯废寝忘食而天下动乱,是何道理。考生可从经济,吏治,气候,崇祯性格或者其他方面,从一个或者几个角度来解析。”
大华的考题用的全是白话文,大白话不用思考谁都看的懂。
若是以前,要是学识不够渊博,单单一个题目都能够看懵人。
不过,题目好懂,却不好答。
为什么嘉靖帝不上朝天下还更加安定,崇祯更加努力还做不好呢?
这确实有点点违反常理,一般来说皇帝越勤勉,国家应该治理的更好呀。
单单是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或许还不会觉得奇怪。
他们奇怪的是,这道题居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甚至连气候,和从崇祯这个人的性格去解析都可以。
难道气候和崇祯的性格也对大明的灭亡有影响?
很多对气候以及对崇祯不了解的人,看的是一脸懵逼。
欧阳世奇觉得这道考题出的相当精妙,从考生的回答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理解能力以及其他很多方面。
聪明的人,格局大的人自然是从多个角度来全面剖析,力求更高的分数。
而稳健点人,则是喜欢从君臣关系,土地兼并,吏治等某一个点来说。
格局太大,写的角度太多容易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无法自圆其说,反而留下破绽。
更差一点的人,想不出什么好的见解,那就只能逮着崇祯狠狠的批一顿,细数下崇祯做的那些错误决定。
这种人的肤浅答案,肯定没希望拿高分了,甚至,连做官的希望都不太可能有。
欧阳世奇选择的是从多个角度来剖析,甚至连气候的影响他都有提到。
虽然他不知道什么叫小冰河时期,但是博览群书的他却知道,崇祯时期的天气比以前都要冷。
这种连续一二十年的寒冷导致了北方粮食大规模的减产,引发了李自成的叛乱。
在气候方面他涉猎不深,也就只是稍微的提了一下,他重点写的是土地兼并,商税收不上来,以及君臣关系。
最后在综合下这些原因,得出来的结论就更加准确。
这道题他写了非常多,足足写满了近一整张考卷。
而且这都还是笼统的概括,要是一条条论述下来,十页纸都不够写,甚至可以单独出本书。
这也是很多考生选择一个点论述的原因,从字数篇幅方面考虑。
第二题,论纸币的发行的好处,隐患以及解决办法。
第三题,论自由贸易的好处与隐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