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八十一:套牢(1 / 2)

加入书签

此时,宋朝的海上贸易,差不多便是宋国的经济支柱,进出口货物多达四百余种,分为了宝物、布匹、香料、皮货、杂货、药材等等,而海贸的线路,也多达六条。至三佛齐,是大宋与南海交往的必经之地,至婆露国航线,主要是交易胡椒,至蓝里、故临航线,象牙、苏木等就是这条航线之上的主要货物,至大食航线,此时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可是国际贸易中心,大宋把丝绸、瓷器、纸张等物运至那里,再带回来香料、药材、犀角、珠玉等物,至东非航线以及对日、高丽航线。

此时宋朝的海船技术,亦达到了世界顶点,往来中西方航线上的船只,几乎都是大宋所造。可以说在大宋在陆地之上被辽国挤压得惨不忍睹的状之下,能够维系着帝国的尊严,勉力与辽国形成对峙局面,海上贸易便是关键。

这也是萧诚为什么极度重视郑则仕的原因所在。

对大宋来说,海贸或只是意味着钱财,但对于萧诚来说,海贸还意味着强大的水师以及未来通过水师来形成的海上霸权。

谁掌握大海,谁将掌握未来。

郑则仕不是一个正经的海商,他兼做海盗。但他也只能在远海,远离大宋海岸线进入大海深处的时候,才敢下手抢掠。

而茫茫大海,想要碰到肥羊,并不容易。

碰到了还要追得上。

而且,还有一些船队是碰不得的,比方说官方的交易船队,比方说在朝廷有深厚背景的船队。

真要惹怒了这些人,郑家早就在泉州活不下去了。

即便是逃到自家经营的那个岛上,也不见得就能躲过朝廷的怒火。

大宋的水师,战斗力还是很不错的。

大宋的造船水平,在这个时代,无疑是登峰造极的。

一般的货船,长约十余丈,深三丈、宽两丈五有余,可载两千斛粟,搭剩水手六十余人,这也是如今海上贸易的主力船只,被称做客舟。

真正体现大宋造船水平的,是被称为神舟的大船。

最大的神舟,有五千料之巨,能搭载五至六百人,普通的神舟,也有两到三千料,能搭载两到三百人。

但这样的巨型船舶,便不是一般的海贸商人能买得到,能运营得起的了。

拥有这种船的,除了朝廷的船队之外,便只有水师了。

可以说,郑家的船队,如果碰上了有神舟战船的朝廷水师,那就是鸡蛋碰石头的下场。

好在朝廷的水师,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近海巡逻,主要的任务就是保证海上漕运的畅通以及一些近海留易而已,最远的一次,也不过是奉了朝廷命令去了一趟高丽。

据说正是这一次数艘巨舟抵达高丽,让高丽人改变了自己的一些国策,不再像以往那边一屁股坐在辽国这边,而是开始在两国之间骑墙了。

郑家的船队,自然也只能拥有客舟这样的船只。

像神舟,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

“郑公,你走过不少地方,也看过不少国家,自然也碰到过那些国家的水师,你觉得以你的实力,碰上了这些国家的水师,你有多少胜算?”萧诚问道。

“签判,这个就不好说了。”郑则仕道:“有的强,有的弱,这个没有一定之规,但大家如果船只大小相差不大,数量也相差不大的情况之下,我郑家倒是不怕任何一股势力,但毕竟我郑家只不过是一个家族,不可能与任何一国的主力水师发生正面冲突的。”

“如果你有神舟这样的船呢?”萧诚笑问道。

郑则仕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签判,大宋的神舟,可是海上的巨无霸。像凌飞顺济神舟这样的船只,在大海之上,那就是无敌一般的存在。要是我郑家能拥有凌飞顺济神舟这样的战船,哈哈,大海之上我还怕谁?便是大宋的泉州水师,明州水师,我也敢正面碰一碰。说起来,我怕他们,更多的是怕他们的好战船,而不是怕他们的战斗能力。真要打起来,像我们这样一出海便要在生死之间游走的人,还真比朝廷那些养尊处优的大爷们强上许多。”

“好!”萧诚拍了拍手,道:“大宋神舟的建造图纸等,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走的时候,你便可以带走了。整整两大箱子的图纸,不过郑公,你有足够经验丰富的工匠吗?如果没有,拿到这些建造图纸,你也只能望而兴叹,造不出来。”

郑则仕震惊地看着萧诚:“签判,你从哪里弄到这样的图纸?朝廷在泉州、杭州这些大船厂里,都没有相关的图纸。”

“你去找过?”

“当然!”郑则仕点头,“付出了不少的代价,才证明了这件事情,相关的技术,都在汴梁匠作营里,在这些船厂里,只有几个大师傅懂得制造。而这些人,显然不是我们能碰的。那差不多就是马蜂窝。”

萧诚嘿嘿笑了起来:“别忘了,我父亲当过多年的三司副使,也当过正儿八经的计相,这些东西,我要弄到,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拿到了图纸,你能造吗?”

那些年,萧诚就像是一个蚂蚁一般,悄悄地从匠作营里往自家搬东西,他年纪不大,跟着当时的三司副使萧禹游走在这些地方,谁能知道,这家伙居然过目不望而且心存不良呢?

“能造,能造,给我两三年的功夫,便可以了。我家本身就有一个船厂,以前主要就是修修船,造造客舟,但老师傅可是很多的,经验也丰富,只要拿到了图纸,先造中型的神舟,造个几艘之后,自然就能造灵飞顺济这样的大船了。”

说到这里,郑则仕眼睛微闭,美滋滋地道:“签判,真要造出了灵飞顺济这样的大舟,这大海,那里去不得?”

“你安排子侄到我这里来,投桃报礼,我也会派一些人跟着你回去。”萧诚道:“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能文能武,跟着你去打磨几年,将来水上的人才,也就更多了。”

“签判放心,郑某一定悉心培养!”郑则仕点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