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4章 推广(1 / 2)

加入书签

这些时日,许延寿别的工作没干,就教授这群人学习代田法的内容。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许延寿考核了一下,众人倒是学的还行。

学习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实践。

自然许延寿便安排着众人推广这代田法去了。

当然,代田法效果如何,还得试试才知道。

当然徐延寿的雄心壮志不仅仅局限于此,未来他还想着稻渔综合种养、沤肥等等。

说到稻渔综合种养,《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就过着“饭稻羹鱼”的自给生活。

所谓“古越人”就是这里,许延寿确实在不少地方也发现了这种套种套养的模式存在,可惜并未在辖区全面推广。

在后世,浙江青田稻渔共生系统更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第一个入选的农业文化遗产。

稻田养蟹、稻田养鸭等稻渔共生模式不但可清除杂草、控制虫害、培肥土壤、改善水质,还可促进水稻生长。

但是后世,很多情况之下发展迅猛的“稻田养虾”多为非共生模式,对粮食安全、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

诸如挤占基本农田,减少越冬作物种植面积、影响水稻生产,部分水稻“种而不收”、长期水淹破坏土壤,威胁“藏粮于地”战略安全等。

而破坏稻田种植养殖,最经典的便是稻田种养的小龙虾。

后世因为部分地方稻田养虾无序发展,由“稻田养虾”变成“虾田种稻”,这种做法完全有违稻渔综合种养“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本原则,也给后世的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许延寿不知道的是在后世,因为稻田种养的小龙虾,半月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说这个事儿。

当然,许延寿自然不会搞这个东西,他搞的是真正的稻鱼共生系统。

这种系统乃是水稻与田鱼、田鸭共生是一种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

这种系统乃是在在稻田中同时饲养鱼儿和鸭子的方法。

通常都是每年春天,谷雨前后,农民把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长,再把体重150-200克的雏鸭,按亩放养30只左右,放入稻田中饲养。

鱼、鸭的活动对水稻有除草、松土、保肥施肥、促进肥料分解、利于水稻分蘖和根系发育、控制病虫害的作用,稻草又为鱼儿和鸭子遮阴蔽日,让它们迅速“增肥”,最后,在这片稻、鱼、鸭和谐共生的环境中,稻田养鱼、鱼养稻,稻、鱼、鸭三丰收。

当然,这个系统着实不容易,这个“稻鱼鸭”生态系统看似简单,其实技术含量奇高,鸭子放早了,就要吃掉田中的小鱼,放晚了,就没东西可吃。

放养鸭子的数量与大小,关键取决于田中鱼的大小和田水的深浅,以鸭子的大小和放养数量不构成对鱼的生存威胁为原则。

田鱼田鸭日常于田里畅游,更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翻松泥土以及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而水稻引来的各种昆虫又为田鱼田鸭提供食物。这可以是一个生生不息自我完善的食物链模式。

至于田鱼、田鸭的种类也有讲究。

田鱼,原来是鲤鱼的变种。这种鱼经过人类的驯化之后,其形态比常见的鲤鱼细小,颜色有橙红、花斑、白色、黑色等,鱼鳞柔软。

田鸭,是贵州某地的一个小香鸭品种,体型矮小,活泼好动,长期在稻鱼内活动及觅食田里的小虫、小虾及微小生物,因此它肉质鲜美,是当地人赖以为生的食材。

当然,就是不知道现在这里用的田鱼和田鸭是不是这种。

至于为啥许延寿这么清楚,说来许延寿不禁泪流满面。

在许延寿穿越这个世界之前,认识一个农学专业的妹子,两个人认识之后人家对他挺热情的。

一来二来,许延寿就产生了人生三大错觉之一的“她喜欢我”。

为了拿下那个妹子,许延寿使出浑身解数,不惜当舔狗,甚至看到妹子因为不会写毕业论文而感觉毕不了业发愁,许延寿主动拍胸脯保证,给这妹子查阅资料废了大量心血搞出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甚至这篇论文还被评选为了优秀毕业论文。

谁知道人家妹子拿了毕业证、学位证转眼就投奔一个开大奔的“情哥哥”的怀抱,临走之前还给他发了一张好人卡。

而那篇论文名称就叫做论《云贵地区的稻田共生系统》,研究的就是这个东西。

当然,路子得一步一步走,现在一下就搞东搞西,路子迈的太大,容易扯到蛋,眼下当务之急便是将代田法的试验情况给搞出来。

来俊乃是此前许延寿搞的第一次“公务员”考试,被选中了,但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行的家伙之一。

无人选择自己去他手底下干活,自然就被拉下了。

因此他也跟着许延寿学习代田法的相关知识。

他深知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跟着许延寿学习的时候自然相当之努力,众人之中,代田法他最熟练。

现在算是学有所成了,该具体实践实践了。

因此许延寿自然便派他前去指导选择代田法的租户该如何在自己大田地里面搞这个代田法。

他自然是勤勤恳恳的按照许延寿的交代给众老农讲解代田法该怎么播种,该怎么除草。

然而对照教材,来俊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对,会稽郡的地方土地多属于水田。

而代田法的适用范围多为干旱、缺水的地方。

其开沟、培土、垄沟相间的方式在水田之中怎么也不大适用,有点费事。

来俊犹豫起来。

他本该是一个富家子弟的,可是后来病重,母亲为了给父亲治病,家中家财散尽,但父亲的病也没好。

待父亲死后,家族之中的人们看他们孤儿寡母好欺负,占了他家的田地。

好在母亲好样的,领着他耕种着几亩劣田,养活他们娘俩不说,还空闲时期教授来俊读书识字。

如今可算是苦尽甘来。

当然,他可是没少帮助他母亲插秧、种粮,对水稻种植相当的熟稔。

这是他为什么能够看到许延寿推广的这代田法不合适的原因。

犹豫了很久,来俊还是前去太守府见一见许延寿。

“梅雨季节不知道会不会到,得提前挖好河道,防范梅雨季节的水涝。

得搞一批水车之类的农业工具,至少要提升一下工作效率。

嗯,奖励技术创新的措施也得制订和落实到位,毕竟一人技短,众人技长。

……”

许延寿此时正在思索该怎么在短时间内将粮食的产量搞上去,正在一条条的准备编汇成方案,实施下去。

“太守。劝农官来俊求见。”外面人向许延寿通禀了一下。

对于来俊,许延寿倒是有点印象,他属于勤奋学习型人才,他努力学习的样子许延寿倒是记在心里了。

许延寿招呼一声道:“快请他过来吧。”

“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