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8章 南疆暴乱(1 / 2)

加入书签

沈舒窈前世为法医,虽不敢说,她完全掌握了古今医理之精髓。

然在这样一个封建的王朝里,她在医术上的造诣,那也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了。

就在几个月前,她还一直在努力寻求解毒之法。

因为无论在任何时候,她都不是坐以待毙之人。

尽管萧玄奕曾说,那位蹇先生医术了得。

她也曾试图打听这位世外高人,据说这位蹇先生,行医治病却全凭心情。

若是碰到他心情不好之时,哪怕患者死在他面前,他也依旧无动于衷。

对于这种见死不救,妄为医者之事,沈舒窈不愿妄加揣测。

毕竟,她也不是什么白莲花,凡是与自己无关之事,她从来都懒得搭理。

人活一世,本就不易。

在这样一个落后的朝代,她何尝不是心存善念,努力向前。

且不说能否找到蹇神医,就算是找到了,他又是否愿意为自己解毒?

一切本就是未知,沈舒窈根本不报任何幻想。

即便她过一刹那的念头,亦不想再欠萧玄奕任何人情。

此生,沈舒窈唯一难达成的愿望,便是和莲儿好好的活下去。

那些日子,沈舒窈为了少受些折磨,一直潜心钻研解毒之法。

那些夜以继日的日子里,她不知往身体里,灌了多少药汁。

仿佛把她这一辈子的药都吃完了,那些苦涩的滋味,让她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恶心至极。

她试过了毕生所学解毒的办法,可是,折腾了这么久,身体的毒素却依旧无法祛除。

唯一的成效,亦仅仅只是,头疼之症稍有缓解。

此前,沈舒窈为替莲儿报仇,一直勤练剑术,从未想过保养身体。

几次急火攻心之下,反倒加快了毒发的进展。

吐血次数的增多,身体的不堪重负,却依旧没能击垮沈舒窈。

幸好莲儿她还活着,唯有这件事,才让她在这些毒发难抑的日子里,有了些许的安慰。

只是颈脖处那道逐渐加深的印迹,在一次次提醒她,想要活下去的希望非常渺茫。

就在她心灰意冷,打算彻底放弃之时,却在家中的藏书阁里,翻到了一本医书古籍。

此书是她多年前无意间得到的,因为当时她只是一时兴起,纯粹只是为了收藏而已。

多年来,她一直不曾翻阅,若不是这次中毒,她几乎都忘记了它的存在。

谁又曾料到,这本不起眼的医书,原来是医圣所有。

上面不光收录了疑难杂症的症状,还有每一种病症所用的药方,药方下面都详细绘制了,每一味药草的形态。

其中一株绛蓝色植物,引起了沈舒窈的注意。

乍一看,此物像极了蕨根草,但株叶上布满尖刺,却又无法与蕨根草混为一谈。

尤其那张牙舞爪的样子,诡异的更像是通往地狱之门。

此物名为鬼魅草,能解世间万物之毒,凡有幸服用此药者,此一生皆百毒不侵。

鬼魅草原产自楼兰,因其成长周期漫长,五十年才可长成,摘取后需得用寒冰封存。

虽然寒冰可以暂时,保存住鬼魅草的水分。

但若是十年之内不将其入药,便会逐渐枯萎,再无半点药性。

因它乃稀世珍奇之物,楼兰国王曾下旨命人培育种植。

然,时年不济,刚刚培育的幼苗,在经历了几场干旱和洪涝之后,竟然一夜之间全部萎靡。

尽管楼兰国人竭尽全力,不眠不休地悉心照料,却亦只是保住了一株。

只这唯一的一株鬼魅草,却也根系受损无法再培育,此后,它便被封存在皇宫冰窖之中。

大约在几十年前,楼兰国王出使列国,遭人毒害,命悬一线,幸得鬼魅草才挽回一条性命。

只可惜,楼兰王一生无子,在他身死之后,楼兰国逐渐土崩瓦解。

关于鬼魅草的传说,也随着王朝的消亡,不复存在了。

沈舒窈本以为有了希望的曙光,却不想再次跌进无底深渊。

天意如此,即便她有心与命运抗争,然时至今日,亦不得不向命运屈服。

皇宫御书房

丹陛上的皇帝,看着依旧堆积如山的奏折,眸中顿生一阵烦闷。

之于政事,纵使皇帝再百般不喜,亦不得不在奏折上批示寥寥几笔。

皇帝拧着愈发沉郁的眉心,自从萧玄奕返京,大部分奏折都是他帮着处理。

然而,最近一个月,萧玄奕旧疾复发,经太医诊断,需得静养一些时日。

所以,这些奏折自然又回到了皇帝这里。

一整天,他都不曾休息片刻,可这奏折却是怎么也批不完。

身为皇帝本当勤于朝政,可但凡勤政者,又有几个是长寿的?

加之皇帝近年来,身体越发不如从前。

可太医们诊治后,都说他龙体无恙,只是忙于政事有些累着了。

这些个太医,全都是贪生怕死之辈,即便皇帝身体早被掏空了,但也不敢如实相告。

好生将养龙体,是皇帝这些年最重视的事,然而公主和亲在即,他又不得不每日照常上朝。

恰逢圜丘坛那日,皇帝又险些丧命,令他原本稍有好转的头疾,突然加重了。

幸亏太医施诊及时,皇帝的头疾才暂且稳住了。

如若不然,他也不会有精神,处理这积压已久的奏折。

是以,这些时日,他的疑心更重了,对身边的人也不似从前那般信任。

如此一来,凡在御前伺候的人,各个都胆战心惊,生怕出一点纰漏惹怒皇帝。

唯有近身伺候的赵公公,还一如从前似的深得皇帝信任。

赵公公见皇帝疲惫不堪,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劝道:“陛下,龙体要紧,您已经好几日不曾好好休息了。”

皇帝闻声,徐徐放下手中的奏折,结果赵公公递来的茶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