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番外 真实历史上的‘十从十不从’,兼穿清要不要造反小议(1 / 2)

加入书签

既然被运营官安排上了,老欠着也是个事儿,不如就加更一期番外吧,正好咱也有些话想跟诸位读者聊聊。

清朝入关后,为了缓解异族统治所带来逆反心理,清廷特地采纳明朝降臣金之俊(明兵部侍郎,降清后升任吏部尚书,并加太傅衔)的建议,在关内推行满汉衣冠服饰并行制度,即所谓‘十从十不从’。

第一、“男从女不从”。

男子须剃头梳辫穿长袍马褂,而女子可梳汉式发髻穿汉式服装。

这样一来,被强行剃头改服的男人回家看见老婆,心里面还能好受一些。

话虽这么说,但有清一季,穿传统汉服的女子是越来越少,反倒是旗袍越来越流行,甚至还在民国风靡一时,这怎么说理去?

第二、“生从死不从”。

这点不是说不改易服装就得死,而是指逝者在下葬时,无论男女,都可以穿故国衣衫。

不过你懂得,穷人买不起多少衣服,好衣服得紧着活人穿,所以死者生前穿什么,下葬时基本还是这件。

而有钱的人家大都互相攀比地捐了冥官,人家下葬穿的是长袍官服,所以这条也基本等于没有。

第三、“阳从阴不从”。

这条和第二条几乎一致,简直有凑数之嫌。

之所以要单独拎出来这么一条,那是因为当时和女真结盟的蒙古族部分部落有逝者天葬的习俗。

拿先人的尸体去喂鹰,这点汉人真心接受不了,所以就不必依从了。

过去该咋下葬就咋下葬,该如何祭祀超度就如何祭祀超度。

第四、“官从隶不从”。

这点其实应该从。

毕竟你吃得是清朝的皇粮,当得是清朝的官。

现在领着人家的俸禄,还穿着前朝的官服去朝堂上恶心人家……这点实在过份了啊。

真不想从,别当人家的官儿不就完了?

对了,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为啥吏可以不从。

小说里曾经提过,清代的官员除了用银子换顶子的捐班,剩下的都是读书人一步一个台阶的考出来的。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读书人上学时读的四书五经,等当官以后却要接状子审案子,替朝廷征收皇粮租税……这专业可不对口啊!

所以这些官员需要从民间征召一批具有对口专业基础的幕僚来协助自己,这些人就是吏员。

人家是凭对口专业的本事吃饭,相当于是朝廷求着他们来体制内干活。

所以吏员不必顶戴花翎朝珠补褂马蹄袖,依旧是明朝“红黑帽”的打扮,这就是“官从隶不从”。

什么时候等你晋升到官员那级,再换衣服不迟。

第五、“老从少不从”。

这点没啥好说的,四五岁的孩子头发本来就稀疏,让他留辫子,也得有那些头发才行。

干脆等长大了,再按大人的规矩办好了。

第六、“儒从而释道不从”。

这点也没啥好说的,儒是要科举出仕的……要进体制内混饭还不从人家的衣冠,这就过份了。

再说出家人的打扮就和在家居士的不一样,而且人数也不多,干脆就保留职业故有特色吧。

至于本文主角杨从循的装扮,上学读书时长袍马褂长辫子。

等上山修道以后就改了道装,留起发髻来了……嗯,小牛鼻子!

第七、“娼从而优伶不从”。

这点其实是句废话,因为过去戏台上的旦角都是男人唱的。

这脑门要是剃得锃亮,扣上凤冠也不像女人,所以就对戏子之流不做服饰要求。

至于为啥要‘娼从’,这主要是照顾那些出门去风月场所耍乐的旗人大爷们。

“爷来花馆里就是花钱当爷的,不把爷们伺候好了可不行,爷们让你穿啥,你就得穿啥。”

其实吧,风月青楼这种地方,只要银子给到位了,别说穿啥了,什么都不穿也可以……嘘,你们什么都没看见!

第八“仕宦从婚姻不从”。

我总觉得这点和前面几条的全都有重复,不知有没有大大能给解释一下,为啥要单列出这一条?

第九“国号从官号不从”。

废话,国号要是从了前朝,那还是清朝么?

至于官号就不用改了,前朝叫巡抚,本朝也可以叫巡抚。

第十“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

最后这点有意思。

要求汉人按照满人的习惯,服劳役和上缴田租赋税,却不强迫汉人使用满文和满语。

说实话,这点真的挺好的。

因为明末的苛捐杂税多得简直和牛毛一样,这税赋从清,实际上是减轻平民负担。

而不强迫民间使用满文,则有利于加强知识体系传承

满文全都是拖着尾巴的小蝌蚪,不先数清楚蝌蚪尾巴上的弯儿,你都不知道这个字写得是啥。

那看着是真费眼睛啊!

所以渐渐地,满文也就没人用了!这可是事实为证的!

据说溥仪在满洲复辟伪满洲国之后,曾经指着登基诏书上的满文问身边的大臣:“这个字啥意思啊?”

连自家皇帝都不爱用不认识的东西,不用就不用吧。

十从十不从这就算说完了,现在再说几句闲话。

作为离现代时间距离最近的王朝,清朝的愚昧落后与其对外觍颜媾和的外交态度一直是很多人心里隐隐的痛。

在网络上,清朝的名声不太好听,甚至有‘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的说法。

甚至还有读者专门跑到咱的书友圈留言:你这本书造反么?不造反不看了!

兄台,我这本是闲话鬼狐妖怪的悬疑志怪小说,你是不是点错频道了?

难道要让胡三他领着一帮狐狸精打上京城造反么?

再说这位兄台,你该不会以为这造反就像过家家一样简单吧?

咋说咱也有十几年的书龄,现在网上那些所谓的清穿造反小说,咱少说也看了二百来本。

然而其中稍微还算能看入眼的,一个巴掌就数过来了,剩下的全都可以上茅房使!

我承认清朝官员昏庸军队腐朽士卒羸弱,朝廷就和纸糊的破房子一样,踹一脚就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