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4章 有因必有果,报应?(3更)(2 / 2)

加入书签

一些迅游的大秦士兵。

脸上的表情,都是一种呆滞的麻木。

虽然这种情绪非常浅显,哪怕就是他们自己都没有发觉。

但从他们的身上,冯逍没有感触到,咸阳百姓的那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和火辣辣地热情。

当然,任何人多年以来,每天都看到战死的邻居和朋友出现,大概率也会出现这样的心态吧。

如果说之前的时候,面对匈奴,冯逍还想着徐徐图之,慢慢消灭的话。

今天深入到九原郡的民间一看,冯逍对于匈奴的策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匈奴必须灭,而且还要尽快的灭。

如果再等下去的话,这些人将会成为行尸走肉的存在,将成为会呼吸的躯体。

彻底的丧失灵魂的生机。

这种状态是没有任何生存下去的希望的。

这也是为什么冯逍讨厌战争的原因。

战争从来都不是对于私人的残忍,而是对于生者的折磨。

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古代战争。

自从中华民族第一次有史记载的阪泉之战发生后,中华民族就伴随着战争的发展而繁衍。

但战争绝对不是小说中所描述地那么儿戏。

甚至从小说中寻找战争场面,都是南辕北辙的荒谬行为。

中国历史上描写战争最为具体的演义小说,莫过于《三国演义》。

他哪中间的一切描写,都是作者地臆测和编造。

甚至最为常见的斗将行为,在现实的战争之中,甚至都不大可能会出现。

据说在明朝万历帝的时候,在日本岛占据了绝对统治的丰臣秀吉,将贪婪的目光盯向了朝鲜半岛。

然后经过了周密的准备之后,派兵征伐朝鲜半岛。

而收到了朝鲜的求援之后,明朝派遣李如松进行救援。

李如松带着辽东铁骑来到朝鲜和日本的战场。

准备对日本的扩张行为给予迎头痛击。

但是他却没有想到,一次例行的,都算不上多大场面的支援战。

却让他见到了一幅千古笑话的场面。

在和明军对垒期间,有一个热衷于汉文化的大将,从那些演义和小说当中,看到了斗将的场面描写。

或许热血沸腾,陷入想象之中不可自拔的他,认为这简直就是英雄的表现。

或许也同刘邦一样,生出了“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

然后他就这么做了。

当日本和明君对垒时,这位大将竟然单骑冲阵,跑到了明军的阵前。

当着三军将士的面,挑衅地高呼:“谁与我一骑打?”

并且一幅不可一世的神情,在明军阵中扫视,寻找他那臆想出来的对手是哪一个?

因为时间长远,这是战场上的一个小插曲,所以没有留下描述。

但大概率的估计,当时所有明军将士的心里都在妈卖批地吐槽。

甚至都以一种看神经病的目光,审视这位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傻子。

然后理所当然的,对于送到嘴边的功劳,明将根本就没有客气。

一个命令之下,万枪齐发,直接将这个神经病给达成了筛子。

或许,对于双方来说,对手都有些不讲套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