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推广经济(2 / 2)
比如方唐镜刚才提到的“水力大纺车”,竟能提高十倍的生产效率,这就让人惊掉了下巴。
王恕知识渊博,又多年在地方历练,当然知道南宋和元朝时就有了这种“水力大纺车”,且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他想来,能得高半倍到一倍就不错了,但也必然有相当的弊端,否则也不会失传。
所以当他听到十倍的效率之后,真真是大惊失色。
还有那“救灾扶贫基金会”,朝廷在多地灾区已经推广,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可大多数地方都将之视为临时性的产物,灾情过后也就解散了,并没有拿它当回事。
但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显然不是这么个玩法的,不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还搞出了效益和规模,这就让王恕不和不重视了。
现在整个江南都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朝廷税赋半出于江南,民众肩头的负担之沉重可想而知。
而另一方面,长期的重税,江南民怨渐多,以至于许多不稳定因势已悄然滋生,一旦有风吹草动便会野蛮生长,稍有不慎便会成燎原之势,比如前几个月的地震,许多地方便出现不稳的迹象,因此朝野呼吁给江南减负休养生息的呼声层出不穷。
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江南官田居多,占了总面积的七成,国家的粮食就大多着落在这些土地上面,因此官田的税收纳粮达到了惊人的五成,加上各种杂税,合起来能有六七成。
但与此同时,民间私田的税赋则只有三成。
官田私田税赋如此悬殊,于是造成大量佃户逃亡,劳动力流向私田,民间闲散人员又不愿租种官田,官田的劳动力就需要承担相应更重的劳动任务。
如何在上缴税赋不减少的情况下为官田减赋,一直是王恕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当然,他可以动用权力强行加征私田的税赋,但民间同样承担着沉重的商业税赋,他这一加,民间势必要将劳动力转移到商业活动中去弥补农业这一块的损失,同样还是得不偿失。
当真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决定。
所以当方唐镜给他提出一个有利于民的项目时,他不可能不心动。
不过王恕还是有疑虑,便问了出来:“司马文正公曾言,‘天地所生货财百物,皆为定数’。此涨则彼消,贤侄所说的项目会不会此处得利而彼处害民?”
“小侄以为此论似是而非,乃是偷换概念之法耳。”方唐镜并不是第一次面对这个说法,下意识地反驳道。
王恕脸一沉,少年人意气风发,藏否古今,然而司马光乃是士大夫们心里的一道标杆,王恕顿时就想开口呵斥。
文正公司马光在很多人眼里是道德完人,是士大夫追求的楷模。
他博古通今,文章等身,真知灼见,所著的《资治通鉴》更是帝王治国的教材。
这样一个人,说的话纵然会有小错,但他千锤百炼的的理论一定不会错的……吧?
王恕还是犹豫了,因为据他接触以来,方唐镜虽有些飞扬,却绝非跋扈的性格,所作所为虽是常常出人意料,却无有不中,不会无的放矢,于是深吸一口气,强忍下怒气,听他怎么说先。
“老叔,您博古通今,小侄若是说错了话,您请包涵。”方唐镜察觉出了王恕的表情变化,先打了一支预防针。
王恕一怔,这才发觉自己竟然已经动气,不由一笑道:
“小子滑头,老叔岂能如此没有肚量,连你们年轻的两句逆耳之言都听不进去,今天你我叔侄畅所欲言,言无不尽,作君子之争如何?”
“这可是你说的,可不能耍赖。”方唐镜眨了眨眼睛,假装幼稚,相当有欺骗性。
“好好好,便如此说定了。”王恕哈哈一笑,作为一个以公正闻名的人,他还是能做到兼听则明的。
“老叔,其实小侄一直强调的‘蛋糕做大之法’不仅针对这个问题,而且做得好了,还可以‘民不加赋而岁入倍增’?”
什么玩意?说你胖还就喘上了?
“民不加赋而岁入倍增”,你咋不上天呢,真当老夫好忽悠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