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章 姐姐和阎老师(2 / 2)

加入书签

“你说,好不容易走出乡下,你偏要吵着回来……这种破村有啥好的,”阎老师说,“什么都不方便。你想钓鱼,哪儿的池塘不能钓?”

“你要住城里你自己住,反正我不住!”老王头怒吼着。一言不合他就怒吼。阎老师无奈地摇摇头,继续住在破乡村里,管着那座旧学校,既做校长又做老师。

在她严格地教育下,有几个学生学习很好,一直保持到初中毕业,考上了人人艳羡的“中专”。“中专”,是国家干部的代名词,其选拔严格,若非智力拔群、学业优异者无法考中,所以人人追捧,“考不上中专,才去上高中”,是当时的普遍认知。

当时,一批批天资聪颖的十五六岁少男少女,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选拔进入师范、卫生、农林、财税、铁路、邮电等中等专业学校,姿态风光,受尽了周围同学和家长的羡慕。包学费、包分配、上学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在中专录取率不足10%的背景下,毕业后等待他们的则是“铁饭碗”和干部身份。

阎老师所带的学生考上“中专”后,附近的村子一片沸腾,尽管她只带的小学阶段,但人们仍将功劳安在她的身上。阎老师更出名了,并因此变得倍加严厉。张家村的家长纷纷打通关系,将自己的孩子从本村调到王家村,安排到阎老师所带的班里。

不过,好学生终归是好学生,不想学的学生永远也成不了好学生,所以,尽管姐姐、张洪美和张燕儿的手掌越来越肿,被打的越来越频繁,她们的成绩却始终没有长进,成为阎老师眼中的“木头疙瘩”。

“娘,今天阎老师熊我了。”姐姐对母亲说。

“她咋熊你了?”母亲问。

“她说我是块‘木头疙瘩’,再打也成不了才,我不是个读书的料儿,一辈子只能这样了。”姐姐说。

“哦!那你就好好学,争取学好它!”母亲这样劝着姐姐,尽管在她内心里已经认定姐姐本就是块不可救药的“木头疙瘩”。在母亲心目中,大名鼎鼎的阎老师不仅教学能力超强,而且火眼金睛,怎么会看错人呢!她说谁是“木头疙瘩”,那谁一定就是“木闲疙瘩”,是改变不了的。

“我不学了,”姐姐说,“因为阎老师说了,她的眼光不会看错的,她说谁是‘木头疙瘩’,谁就一定是‘木闲疙瘩’,学也没啥用!”

父母心不在焉,孩子吊儿郎当,本来学不好,认命之后一落千丈,姐姐的小学阶段草草毕业。

姐姐毕业后,张家村的新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张了。王家村的学校本已破败,村里领导也无心修缮,任其败落下去。王家村所有的学生都转到了张家村的新学校。王家村村民垂头丧气起来,轮到张家村村民腰杆硬实了。

这下,阎老师失业了。

有很多次,人们看到阎老师站在破落的学校前徘徊着,花白的发丝在风里微微地颤动,有人看到她落了泪。终于有一天,旧学校彻底倒了,人们将那根旗杆和砖瓦迅速洗劫一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