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章 灾 后(1 / 2)

加入书签

秋风萧瑟,其他几个国家和东梁国一样,大灾肆虐后,留下满目疮痍。

辽国的牧业大幅缩水,幸亏王庭因应对及时,引进河水缓解了干旱和人畜用水。但草场返青后不久即进入秋季,牧草匆匆结了数量不多和质量不好的草籽就开始枯黄。

秋冬季储备干草严重不足,甚至可以预见明年草场的植被质量也不佳。辽王耶律萨哈和国师莫萨业坐不住了,巡视了辽国大幅牧场,也和各部的首领、神巫交流了看法。最后还真让他们找到了办法。

在辽国西北处一片小牧场,那里的牧民习惯每年闲暇时收集草籽,留在冬季时给牲口做口粮。他们的牲口养的膘肥体壮,尤其开春时格外出众,深受各国市场的欢迎。

辽王耶律萨哈和国师莫萨业听闻后大喜,拿出王庭储备的豆子杂粮等换了他们的历年储备的草籽,沿河边山谷坡地等容易生长的地方种下。

但秋冬季节的草料仍是问题。各个部落首领再次聚集商议,最后统一意见后拍板“买!”

两路人马带着辽王耶律萨哈签署的国书和重金奔赴西蜀和赵国,去购买他们不要的高粱玉米豆类稻草等秸秆。

东梁国刚闹过洪涝和瘟疫,东宇国以出产海盐为主,提供不了多少草料。尤其东梁,就是有,那也不敢要哇,可不能再带回来瘟疫了!

如果魏国没招虫灾就好了,他那地大物博,借点草料妥妥的。可惜可叹啊!一大强国毁于虫子!

西蜀还好,民众的生命损失少,但地面上的建筑和生活用具损失严重,小到贫民,大到王室,几乎都如遭土匪洗劫过似的,家什几乎不存,人坐屋里,就可以晒太阳、观星辰。

田间作物基本被飓风薅干净,国主和众位大臣商议后,下发种子,命全国各地快速补种秋玉米和高粱做主粮,食物不足的部分,海捕可以补充。

建筑物的修复从民众开始,最后王宫。这决议得到了民众一致拥护,王室爱民的形象立时根深蒂固。

其实是国主洛琦珅担心民众在露天下染病,万一造成瘟疫怎么办?东梁不是才发生过。而王宫和大臣们的府邸多数坚固耐用,就算掀飞了瓦片,再修补也是很容易的。

修整了建筑房屋和桥梁,伐去倒伏的大树,通畅各地道路,田间作物也长到了尽头,虽然还有些青涩欠饱满,也可以勉强入库了。而等候多时了,草原上的买家们激动的签单收购了大量的高粱和玉米秸秆,陆续运回草原各部。

赵国气候温和,终年不见下雪,雾霾散去后,田间高粱、豆菽作物,蔫蔫的,已经错过了花期,大司农立即上报朝廷,拔除田间作物,迅速补种上旱稻。

旱稻周期短,产量高,就是口感差些。不过,如果饥饿时,也没有人顾虑口感的问题。

赵国倒是没有多少人口损失,但雾霾期长,诱发很多人呼吸道感染,咳嗽声此起彼伏。很多人皮癣严重,瘙痒难耐,抓挠后出血溃烂更是严重。导致一国人皆如病夫。

秋稻收获时,人力严重不足,国主宋炜梓无奈让各地驻军一起协助收粮。就连来买稻草的草原人也一起下田帮助采收。

看着金黄稻谷入仓后,草原人哈哈大笑的把稻草当成宝贝打捆运回去。

东宇国田间损毁尚可,大树和房宇损毁多些,重建也不是多大问题。而且东宇产业主体的海盐,几乎供应六国的市场,受到影响不大。就是民众们耳朵失聪的不少,而且颇为难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