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41章 寻粮而来的异国使者(2 / 2)

加入书签

从屋角后走出两人来,其中一个身着了蓝色直缀长衫的年轻人拍拍手里的纸扇,笑道,“宇文兄,看来东梁还是很有信心的啊!这样年成,可以安抚百姓这样无忧虑的过活,也是奇迹了吧!”

被称作宇文兄的那人,宇国吉安王世子宇文理,也是一身普通布衣儒袍,打扮的寻常人模样,他倒是注意到了二人说的秋季蝗虫一事,“宋琦琛,你没听他们说,秋日可能还有一波蝗虫之祸吗?”

虫祸来上一波就是毁灭的打击,那魏国何其强大,不过一击而毁。东梁地域小财力匮乏,又如何有治理虫患的能力?早期还是出钱收罗呢,眼下却放出以虫子换粮食的消息,多半是东梁朝廷已经国力枯竭,无奈之举!

“不管是何情况,咱们先递上国书,留些善缘也好。”宋琦琛一笑了之。

赵国和东宇两国,眼见着田里的庄稼几乎都成了秕谷子,打不出粮食来,不由的慌乱了起来。国库储备有些粮食,但不足以抵挡的了一年消耗的。听闻东梁春季保产了部分,就想着能否匀些粮食救急。

虽然东宇还和东梁在海上对峙着,主战一方却也拿不出粮食来添补,也只得厚着脸皮,前来求助。这不,派遣了吉安王世子宇文理前来递交国书交涉售卖粮食的请求。

至于赵国,半数保守党主张种植稻谷的,除了稻草,几乎没有收成。就是稻草一旦收割了,无法晾晒干燥,很快就会捂霉烂了去。这些人把滴血的眼神从自己的地里转向了晟王等人的田地,想方设法的去‘平分’他们的田产。

那点儿出息,哪里够赵国那么多人的吃用。晟王出海去了,若是凭借了他和东梁女帝的交情,应该多少也会给些面子的。无奈,国主只得再遣宋琦琛前来东梁寻找合作的机会。这次不仅是粮食,听闻东梁出产的可以烧火取暖的‘黑色’矿石,他们也想要。

这二人俱是隐藏了身份,跟随商船入境,在带湖城外,恰巧碰见,就结伴同行了来。行至怀安城一代,距离燕京已经很近了,一路所见,却并未想象中满目疮痍,而是规划的格外大气整齐的城池、乡镇、村落,虽然还在修建中,格局已经可以预见日后的繁华富庶。二人惊异不已。

若是修整一处河道或是重整理一座城池的话,都是朝廷拨款,花费巨大,可这里一路行来,接连数条大河和城池都是在修整,这何其大的手笔?难道以往听闻东梁国库空虚,是他们故布疑阵不成?

至于这一路行来的官道,更是平坦宽阔,马车走的平稳轻快。听闻是东梁这段时间用的那魏国黄沙,烧制的‘水泥’,敲击起来,好似石头般硬生生。

尤其歇息时候,无意间听闻那二人的谈话,宋琦琛更是有了更多的想法。

吉安王世子宇文理则是不同,他心下沉重不已。先不说东梁有无多出的粮食售卖给东宇,就是目前两国交战还未休战,官方卖粮的可能有吗?

若是官方不卖的话,私人售卖也是可以的,来时王叔给了一张清单,据说是可以搞到粮食的几家。甚至于主战方还提出,海战征服东梁,到时候东梁出产还不都是宇国的?

实话说,踏上东梁国土后,宇文理就发现来时被朝中某些人误导了方向,这东梁即便招灾,也是一副欣欣向荣的场面,一点没有他们预测的遍地哀嚎。接下来自己如何执行买粮计划呢?

他看了看眯眼望向远处的宋琦琛,心下忽而有了些想法,这一路有着这位老兄做伴,依照他的条款而行即可,若是不容易定夺的,再行商议,实在不行,就暂时保留谈判条款,带日后合适时机再说。想到这里,他不由的心里悄悄松了口气。

数日后,燕京朝堂接待了各国前来寻粮使臣,赵、宇、西蜀、魏羌都还好,派来的都是一位可以代表国家话语的人物,就是那一排站立的三位辽地使臣,相互看不顺眼,却也只能并排而立,使得众人不由眉眼间俱是好笑不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