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3章 作物推广开始(2 / 2)

加入书签

如果不是詹闶要求,必须带着第一期的《新农报》一起走,估计都不用二月中旬,山东和山西部分地区的百姓就能见到土豆种了。

《新农报》是专门为助农推出的,刊发频率要比《燕山新报》低,前期一个月只有两期。与各府、州、县合作,通过官方渠道下发至村级别的区域,向百姓传授一些农业劳动中的知识。

詹闶的计划中,这份报纸在五年乃至更久的时间,都是不准备收费的。一来是农村百姓大多不识字也不会舍得花钱买报纸,二来就是要借用官方渠道推广农业科技。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还要赚钱,那就有点不合适了。好在印发量不会太大,又采用了临时铸版过后收回的方式,把印发的工作也委托给了各州府,并花费不了几个银子。

等到经过足够时间的培养,行道教也发展至一定规模,让更多的乡间儿童达到基本能够识字读书的程度,就可以收回发行权逐渐转向卖报了。

到那时候,各种农机农具、肥料饲料之类的产品,也达到可以广告销售的程度,这部分的市场才算是培养起来了。

说回土豆和红薯的种植,北平百姓在这个时候就明显能体会到,什么叫做切实的幸福了。看着外省的,包括京城的官员,都要到北平来谋求种子,听说有的甚至会为了多要一点而走门路,那种生活在陛下龙兴之地,和活神仙就在身边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二月廿七,清明节过后的第一天,把四个地方的官员,连同负责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几百个熟练好手送走,这一阶段的工作才算基本结束。

用来推广的这些红薯、土豆,肯定不可能做到家家户户都有份。且不论詹闶拿不拿得出那么多来,单是运输就做不到,哪怕只是每家都小范围种植。

山东、山西、河南、直隶,大约得有三百五十万个农户,每户种植一亩地的红薯和土豆,也需要拢共二十亿斤左右。

这么大的一个量,需要把全北平最好的一百万亩土地,都种了土豆和红薯,才能保证供应得上。

所以这第一期的种子,就只能是以村为单位,今年一保五,明年再接着一保五,两年之后达到全面普及。

后面第二波再推广,也还是这么个方式。到了第三茬的时候,就能汇聚全国之力,供应四省的种苗了。第六年开始,全国范围每个农户都能普及到。

即便是这样,詹闶也在第一轮的推广中,联合北平布政使司贡献了数千万斤的种苗。如果税收能够全部用土豆红薯,这些就相当于全北平行省三分之一的年收入还多。

凭这点就足以确定,詹家对大明的付出和支持,绝对不是任何一个家族和势力能够相比的。

孔家坐拥良田万顷,很多高官显贵家里的田地也不少于万亩,各地的寺庙更是无止尽地接受田产投献。

别说这种普及性质的作物推广了,逢遇灾年施粥舍饭,都没有几家舍得多放几粒米的。宁愿把粮食藏起来发霉,都得坚持用清汤寡水糊弄人。

说到孔家,不得不提的是,串通军队私买军械,制造弹簧仿造织机的事终于查清了,还真就是他家干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